生物质炭气联产实验研究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K6
【部分图文】:
气化系统
[38]。图1-2 纤维素热分解反应途径模式2)半纤维素热解机理 半纤维素是由木聚塘、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等构成的一类多糖化合物[39]。半纤维素的木聚糖降解机制与纤维素类似。与纤维素相比,半纤维素可产生更多的气体和较少的焦油[40]。3)木质素热解机理 木质素的结构单元通过-O-醚键和C-C键相联,结构比纤维素、半纤维素要复杂得多[35]。木质素大分子在高温下通过自由基反应首先断裂成低分子碎片,这些碎片进一步通过侧链C-O、C-C键断裂形成低分子量化合物。(4)影响热解过程的主要因素影响生物质热解过程的因素包括物理和化学两大方面,在操作条件上具体表现为:温度、物料特性、滞留时间、升温速率、压力等[41]。1)温度温度是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热解产物的组成有很大的影响。生物质热解最终产物中气、油、炭的比例随反应温度的高低和升温速率的快慢变化有很大差异[42]。温度低、停留时间长的慢速热解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炭的产量,其质量产率和能量产率分别可达30%和50%[43];温度高于700℃的闪速热解,主要用于生产气体产物,其产率可达80%[4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首先从物质和能量平衡角度对炭气联产系统进行研究,探讨原料特性、固定碳保留率等参数对系统的影响,为后续热态实验提供理论基础。(2)探究固定床旋转炉排实验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并在此实验设备上进行玉米芯炭气联产实验,探究玉米芯炭气联产可行性,探究玉米芯不同含水率对设备运行及炭气联产反应的影响。(3)利用流化床实验系统探究稻壳炭气联产的可行性及反应特性,探究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对反应的影响。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3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倩;徐禄江;张颖;;催化快速热解生物质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研究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5年04期
2 陈红健;范晓旭;韩中合;张会亮;;生物质流态化炭气联产初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年05期
3 白建华;刘俊;;中国电力转型对能源可持续供应的支撑作用研究[J];中国电力;2013年03期
4 张齐生;;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3年02期
5 辛星;田文栋;肖云汉;;气氛对快速催化热解生物质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2年S2期
6 吴文广;罗永浩;陈yN;苏毅;陈亮;;生物质在惰性及含氧条件下热解特性[J];太阳能学报;2012年09期
7 白建华;;如何“读懂”未来中国能源发展[J];国家电网;2012年06期
8 范晓旭;姜桂林;郭东彦;肖琦;初雷哲;杨立国;贤建伟;;棉秆循环流化床气化初步实验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0年05期
9 刘小娟;于凤文;罗瑶;黄承洁;计建炳;;生物质催化热解研究进展[J];能源工程;2010年01期
10 蒋立科;张宽朝;叶辉;程备久;;中药渣热裂解液化技术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晓东;许敏;孙荣峰;孙立;;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吉恒松;基于感应加热方法的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试验与模拟[D];江苏大学;2014年
2 刘金朋;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蒋大龙;生物质燃料干燥和燃烧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赵希强;农作物秸秆微波热解实验及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陈平;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机理与工业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刘志军;木材微波干燥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张荣光;常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与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玉芹;城市固体废弃物热化学处理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2 张彦娜;生物质炭气油集成转化生产系统技术经济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田景武;生物质发电厂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4 梅艳阳;基于住宅小区的生物质—垃圾气化系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许涛;生物质热转化制备可燃气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谌旭东;稻壳直接燃烧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曾叶霖;预处理对生物质热解特性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建坤;固定床生物质富氧气化行为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9 王中枢;生物质气化过程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10 王红梅;生物质气化过程建模与参数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本文编号:2808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0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