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低温脱氧机理及其对热解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20:36
   生物质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可转化为液体燃料以及唯一可替代化石能源的含碳可再生能源,与化石燃料的利用具有很好的兼容性。然而,生物质含水量高、含氧量高、能量密度低、难于粉碎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低温脱氧可脱除生物质中的水分和过多的氧,同时提高生物质的能量密度和改善生物质的可磨性。鉴于此,本研究对生物质的脱氧特性以及脱氧对生物质热解液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脱氧过程中生物质理化结构的演变揭示了生物质低温脱氧机制。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该研究对生物质的高效预处理以及生物质的高质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可靠的科学参考。首先采用热重分析、固定床低温脱氧装置结合便携红外分析仪研究了生物质模型组分以及天然生物质的低温脱氧过程特性以及气体产物的析出行为,并结合热分析动力学研究了生物质低温脱氧过程动力学机理与含氧气体析出机制。研究发现,在低温脱氧过程中,半纤维素快速失重(228~317?C),O主要以H2O和CO2的形式析出,纤维素的脱氧温度较高(314~390?C),O的主要析出形式以CO和CO2为主,而木质素在低温脱氧过程中失重较少,O主要以H2O的形式析出,玉米秆与棉秆具有相近的反应区间(220~385?C),O以H2O、CO和CO2等形式析出;低温脱氧过程中,三组分的反应级数为1,玉米秆和棉秆的反应级数为2,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玉米秆、棉秆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38.99、77.19、28.42、109.27、120.91 kJ·mol-1。然后利用傅里叶红外分析仪结合广义二维相关光谱分析(2D-COS)方法研究了低温脱氧过程中生物质微观化学结构的演变过程,揭示了生物质低温脱氧过程机理。研究发现,低温脱氧过程中,半纤维素从230?C开始主要发生C-O官能团和OH的脱除,320?C时反应完全;纤维素在290?C后,OH和C-O官能团消失,同时生成大量的C=C、C=O官能团;木质素原样具有较高的OH、C-O以及C=C官能团,随着处理温度升高,木质素各含氧官能团缓慢裂解脱除;棉秆在290?C后主要发生的是OH的脱除,而玉米秆则主要发生脱羰反应。同时,对固定床低温脱氧系统的固体产物进行了元素、工业、吸水性等分析,研究了低温脱氧对生物质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半纤维素主要脱氧温度区间为230~260?C,脱除了64.48%的氧,纤维素为290~320?C,脱除了46.32%的氧,木质素脱氧效果不明显,390?C时仅脱除14.80%的氧,玉米秆和棉秆的主要脱氧区间分别在在260~390?C和260~350?C,分别脱除了65.49%和55.10%的氧;随脱氧温度的升高,热值升高趋势也很明显,390?C处理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玉米秆、棉秆热值分别提升了47.09%、58.71%、10.58%、31.88%、36.39%;低温脱氧处理降低了各样品的吸水性,有利于生物质的储存和运输。接着,本研究借助快速裂解分析仪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及固定床快速热解反应试验平台对脱氧生物质的快速热解液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低温脱氧对生物油组成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较低温度脱氧处理(200~290?C)仅降低了生物质热解油的产率,较高温度脱氧处理(290~390?C)还减少了热解油中含氧有机物的种类和产量,提高了芳烃类物质的产量以及选择性;低温脱氧处理有利于减少催化剂的结焦量,脱除更多含氧有机物,并且催化剂使用量越多,热解油成分越单一,芳烃选择性越强。最后,结合本文前期研究成果,搭建了基于回转窑反应器的中试规模的低温脱氧台架,进行了惰性氛围以及模拟烟气氛围下的低温脱氧试验,并对固体产物进行理化特性、可磨性、吸水性、燃烧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在200~260°C间,温度是影响低温脱氧特性的主要因素,高于260°C,氛围是主要影响因素;低温脱氧降低了生物质的研磨能耗和吸水性,模拟烟气氛围下的效果更加明显;烟气气氛下低温脱氧处理后产品具有类似褐煤的燃烧属性,但是该气氛下处理温度不宜超过260°C。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K6
【部分图文】:

催化热解,生物质,代表性


脱氧、加氢反应等[91],具体如图1-1所示。催化剂的选择是催化热解的关键,不同的催化剂可以得到不同的目标产物[92]。沸石类催化剂因为对生物质热解挥发分中含氧小分子的脱氧和成烃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催化提质制取高品位生物油过程[93-95]。图 1-1 生物质催化热解代表性提质反应[91]

研究思路,低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2D-COS 分析手段深入研究了低温脱氧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官能团的演变规律,并对氧机理进行阐述。第五章:通过 Py-GC/MS 进行了低温脱氧前后生物质的热解及催化热解试验,析了液体产物的成分,对典型液体产物的形成路径进行推测,探讨热解机理,并根液体产率优化了低温脱氧的温度参数。在固定床台架上也进行了类似试验,考察了化剂使用量对液体产物的影响。第六章:通过中试回转窑台架进行了生物质在惰性氛围以及模拟烟气氛围下的温脱氧试验,研究了有氧条件下的低温脱氧特性,验证了将工业烟气作为预处理热的可能性,为生物质低温脱氧预处理技术的工业推广提供支持与参考。第七章:全文总结。总结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创新点和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作给出建议。

台架,低温,特征波,光谱范围


光谱图;该谱图与光谱库中每种气体的标定种气体特征波段的峰高得到其浓度。使用过光程长5m;光谱范围900~4200cm-1;最大分辨保持在180 C,管长6m;响应时间<60s。试验。现场数据为每次扫描的各个气体的析出量得到析出总量ml,再对其进行微分可求得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宁;蔡忆昔;李小华;樊永胜;尹海云;张蓉仙;;HZSM-5分子筛催化热裂解油菜秸秆制取精制生物油[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5期

2 杨晴;梅艳阳;郝宏蒙;杨海平;王贤华;陈汉平;;烘焙对生物质热解产物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20期

3 陈应泉;杨海平;朱波;郝宏蒙;王贤华;陈汉平;;农业秸秆烘焙特性及对其产物能源特性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4期

4 朱波;陈汉平;杨海平;陈应泉;王贤华;张世红;;烘焙对农业秸秆燃烧特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3期

5 王贤华;陈汉平;张世红;朱波;杨海平;;生物质微波干燥及其对热解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1期

6 陈登宇;张栋;朱锡锋;;干燥前后稻壳的热解及其动力学特性[J];太阳能学报;2010年10期

7 朱波;王贤华;陈应泉;杨海平;陈汉平;;农业秸秆烘焙特性实验[J];化工进展;2010年S1期

8 杜胜磊;陈汉平;杨海平;胥广富;王贤华;张世红;;生物质热解过程中F和Cl的迁徙行为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14期

9 吴逸民;赵增立;李海滨;何方;;生物质主要组分低温热解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付鹏;孙路石;胡松;向军;杨涛;陈巧巧;张军营;;热解过程中玉米秆颗粒孔隙结构的演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3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辛善志;基于组分的生物质热分解及交互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陈登宇;干燥和烘焙预处理制备高品质生物质原料的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3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43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b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