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安徽阜阳气煤—小麦秸秆共气化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18:53
   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可以实现生物质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弥补生物质单独气化的不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论文以气煤和徐州郊区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在同步热分析仪上对气煤和小麦秸秆原料进行热解实验、CO_2非等温气化实验及半焦等温气化实验,建立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在(37)60 mm的管式气化炉中进行气煤半焦及混合半焦CO_2气化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同步热分析仪上对小麦秸秆和气煤进行热解实验,原料的单独热解表明小麦秸秆的热解活性高于气煤。探究3种升温速率对原料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原料热解失重变化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升温速率的提高使得失重速率和热解开始温度相应的提高。在相同的升温速率下,小麦秸秆掺混比的增加使得原料共热解过程的脱挥发分失重率相应地增大,最大失重峰峰值对应的温度降低。以热解最终生产的半焦产量为标准,探究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气煤与小麦秸秆共热解的协同作用不明显。(2)在同步热分析仪上对小麦秸秆和气煤进行CO_2非等温气化实验,考察了升温速率对原料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速率的提高使得开始气化温度相应地升高,半焦气化阶段最大失重率明显地增大,失重段的温度区域变宽,气化反应时间缩短。在相同地升温速率下,探究小麦秸秆掺混比的增加对混合样品共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混比对气煤的气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混合样品失重变化的理论与实验值做TG、DTG曲线,探究出了共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对气化过程应用缩核模型(SCM)进行动力学分析,拟合相关系数R~2较高,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反应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相应的升高。(3)在同步热分析仪上对半焦进行CO_2等温气化实验,研究了气化温度和小麦秸秆掺混比对半焦的半焦转化率及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化温度的提高和掺混比的增加使得半焦转化率及反应性指数升高。建立动力学均相模型(HM)和缩核模型(SCM),表明HM模型在高温下(1000 ~oC)拟合的效果好,SCM模型在低温下(900 ~oC)拟合的效果好。(4)在(37)60 mm管式炉上对半焦进行CO_2气化实验,探究了气化温度和小麦秸秆掺混比对混合半焦产生的气体组分、气体热值、有效气体(H_2+CO)组分和氢碳比(H_2/CO)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气化温度和增加小麦秸秆掺混的比例使得气体组分中CO含量上升,CO_2含量下降,CH_4和H_2变化不是很明显,气体热值增加,氢碳比(H_2/CO)下降。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K6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2.样品基本性质测试
    2.1 实验原料
    2.2 样品基本性质
    2.3 灰分的XRF分析
    2.4 原料的FTIR测定
3.气煤与小麦秸秆热解实验研究
    3.1 实验步骤及设备
    3.2 气煤和小麦秸秆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2热重非等温共气化实验'>4.气煤与小麦秸秆CO2热重非等温共气化实验
    4.1 样品的制备及设备的使用
2 共气化'>    4.2 气煤与小麦秸秆非等温CO2 共气化
    4.3 本章小结
2热重等温气化实验'>5.半焦CO2热重等温气化实验
    5.1 样品制备及设备
2 等温气化'>    5.2 混合半焦CO2 等温气化
    5.3 本章小结
2管式炉气化实验'>6.半焦CO2管式炉气化实验
    6.1 样品制备及设备
    6.2 实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培盈;;北方草菇小麦秸秆栽培技术[J];山东蔬菜;2005年02期

2 王文芳;王伦;鲁智文;;关于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J];农家参谋;2019年06期

3 潘玉雷;张刚;王书军;王梅娟;;浅析馆陶县小麦秸秆利用现状[J];河北农业;2017年09期

4 宋计勇;刘福胜;王宏斌;武艺鑫;赵井辉;;小麦秸秆压缩块一维等温吸湿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5年03期

5 张艳灵;;小麦秸秆合理加工喂牛羊[J];农村养殖技术;2010年14期

6 王文国;;衡水市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J];农技服务;2010年10期

7 李文平;李彦斌;;衡水市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探讨[J];农业机械;2010年26期

8 班赢红;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试验研究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年09期

9 冯晓;浅谈小麦秸秆切抛机的效应[J];河北农机;2004年02期

10 肖旭,胡德平,王凤文;不同方式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牛东泽;白腐菌发酵对小麦秸秆营养价值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 谢丽华;小麦秸秆基新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时连辉;几种农业废弃物堆腐基质理化特性及在园林覆盖和栽培上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4 李金宝;基于纤维素聚集态结构差异的麦草高值化利用技术及机理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5 高娜娜;一年两熟地区拨草与分草组合式玉米免耕播种防堵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栾亚宁;农林有机废弃物堆腐生产花卉栽培基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袁丽;球磨结合稀酸、真菌和超声处理法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杰夫(MUHAMMAD JAFFAR)(穆罕默德·贾法尔);KOH预处理强化小麦秸秆厌氧消化的生物甲烷生产和肥料价值[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刘晓英;小麦秸秆的预处理及高效能源转化利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梦;安徽阜阳气煤—小麦秸秆共气化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2 尚高原;水热预处理与改性生物炭介导的小麦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唐明晓;小麦秸秆酯化改性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周鑫;改性小麦秸秆制作复合材料及其降解与毒理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5 张如玉;基于生物质制备炭铁复合材料及其去除Cd~(2+)/Pb~(2+)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李换平;设施内土表覆盖截段小麦秸秆的腐解效应及水生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8年

7 何振超;小麦秸秆碳在低肥力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8 王敏香;改性小麦秸秆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及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年

9 郝韶华;H_2O_2/HCl预处理对小麦秸秆木质素去除及酶解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李冬冬;添加剂对生物质灰结渣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68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68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5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