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涡流法在风力致热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3 19:43
  风能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与目前采用的风电致热相比,风力致热是一种直接将风能转换成热能的方式,供热采暖效率高。对比分析三种风力致热方式的不同点,重点介绍涡流法风力致热的原理与研究现状,提出将不同的致热方式组合应用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未来风力致热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参考。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创新. 2018,(18)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涡流法在风力致热中的应用研究


涡电流致热器结构图

结构图,温升实验,数据图,风力


科学技术创新2018.18400r/min,选取气隙间距为3mm,分别设置磁极对数分别为4对、6对、8对,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风力机转速的增大,气隙间距的减小,磁极对数的增加,致热流体的温度升高越快,致热效率越高。图3涡电流致热器结构图图4不同转速的温升实验数据图图5不同间距的温升实验数据图图6不同极对数的温升实验数据图4应用展望风力致热的利用率较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寒冷的冬季,室外的风速越大,从风力致热装置中获取的热能越充分,因此会有很好的取暖效果。储热装置是实现风力致热系统稳定输出热量必不可少的装置。风能具有间歇性,不能连续利用,也不能储存起来,因此在把风力致热作为获取热能的方法时,还必须配置相应的储热器。在风力强时,除了向负荷提供热量外,还可以把热量储存起来;在风力弱或者无风时,可以把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仍然可以向负荷提供热量。由于风能具有随机不确定性,要实现系统的稳定供热,单靠涡流致热系统是远远不行的,通常还需要与其他的致热方式联合使用。如涡流风力致热系统可以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组成不同的系统,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结束语涡流法应用在风力致热的风能利用方式是可行的,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开辟了新的技术应用领域,具有以下优点:(1)致热装置直接致热效率高,结构简单;(2)系统安全,一般不会发生触电事故;(3)无需专人维护,整个系统简单;(4)风力致热相关的技术问题可以借鉴太阳能供热技术。在强调将涡流法应用在风力致热中,应该考虑其本身的局限性,这也是日后进行推广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目前涡流风力制热?

结构图,温升实验,数据图,风力


科学技术创新2018.18400r/min,选取气隙间距为3mm,分别设置磁极对数分别为4对、6对、8对,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风力机转速的增大,气隙间距的减小,磁极对数的增加,致热流体的温度升高越快,致热效率越高。图3涡电流致热器结构图图4不同转速的温升实验数据图图5不同间距的温升实验数据图图6不同极对数的温升实验数据图4应用展望风力致热的利用率较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寒冷的冬季,室外的风速越大,从风力致热装置中获取的热能越充分,因此会有很好的取暖效果。储热装置是实现风力致热系统稳定输出热量必不可少的装置。风能具有间歇性,不能连续利用,也不能储存起来,因此在把风力致热作为获取热能的方法时,还必须配置相应的储热器。在风力强时,除了向负荷提供热量外,还可以把热量储存起来;在风力弱或者无风时,可以把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仍然可以向负荷提供热量。由于风能具有随机不确定性,要实现系统的稳定供热,单靠涡流致热系统是远远不行的,通常还需要与其他的致热方式联合使用。如涡流风力致热系统可以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组成不同的系统,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结束语涡流法应用在风力致热的风能利用方式是可行的,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开辟了新的技术应用领域,具有以下优点:(1)致热装置直接致热效率高,结构简单;(2)系统安全,一般不会发生触电事故;(3)无需专人维护,整个系统简单;(4)风力致热相关的技术问题可以借鉴太阳能供热技术。在强调将涡流法应用在风力致热中,应该考虑其本身的局限性,这也是日后进行推广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目前涡流风力制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垂直轴风力机在风力致热中的应用研究[J]. 胡以怀,金浩,冯是全,倪天涛.  科技通报. 2017(12)
[2]我国风能致热技术及系统关键设备的研究进展[J]. 张超,李俊瑞,何静昆,刘涛,任毅,张祚福.  能源工程. 2016(04)
[3]涡流法在风力致热上的应用[J]. 陈垂灿,陈家权,刘晓红.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1(02)
[4]我国风力致热技术研究进展[J]. 李华山,冯晓东,刘通.  太阳能. 2008(09)
[5]风力致热技术及其应用[J]. 王士荣.  农村能源. 2002(02)

硕士论文
[1]永磁涡流致热功率影响因素的二维有限元分析[D]. 王攀.西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20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320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0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