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煤恒温下混燃特性及污染物释放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7 22:20
生物质的有效利用是缓解全球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生物质与煤混烧是有效方式之一。目前针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的研究多采用逐渐升温TG法。鉴于生产实际中燃料为恒温燃烧,本工作在自制恒温热重实验台上对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燃料在恒温下与逐渐升温下的失重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热重曲线没有呈现逐渐升温下明显的阶段性;随着生物质掺混比的增加,试样的燃烧得到明显的改善;温度的升高总是能改善试样的燃烧特性;不同煤种受掺混生物质的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掺混生物质对难燃煤种改善燃烧特性的效果比易燃的煤种明显;生物质的种类对恒温混燃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含挥发分与水分含量高的生物质在燃烧初期的影响作用明显,含灰分含量高的生物质在燃烧后期的影响作用较差。同时,针对在恒定高温条件下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恒温混燃判定方法,利用“过燃份额”“燃尽时间”“稳定因子”“参差指数”等参数对混燃效果进行了量化的判定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为全面地解析恒温条件下生物质与煤混燃特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针对低温着火实验结果,利用传统的lnln法和本文所提出的级数拟合法进行了数据拟合,并比较了拟合度和相关动...
【文章来源】: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管式炉恒温监测实验系统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NO排放的协同特性[J]. 王金星,李伟,王春波.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2(06)
[2]低碳经济视角下美国新能源发展趋势及其经济支撑探讨[J]. 门丹,龙飞. 商业时代. 2012(09)
[3]国外生态社区能源及技术开发对我国的启示[J]. 高喜红,梁伟仪,Paolo Vincenzo Genovese.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3)
[4]基于正交设计的复合生物质颗粒燃料实验研究[J]. 赵晓文,矫振伟,王瀚平,赵武子.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03)
[5]生物能和生物质的未来[J]. 吕卫军. 造纸信息. 2012(03)
[6]烟煤/生物质混燃特性实验研究[J]. 王金星,李超,刘慧敏,黄江城,王春波.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2(02)
[7]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研究现状[J]. 胡长娥,周敏,宋利强.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2(01)
[8]生物质发电项目碳排放计算方法应用研究[J]. 李颖,李静. 能源环境保护. 2012(01)
[9]中国生物质发电问题探讨[J]. 陈柳钦. 决策咨询. 2012(01)
[10]富氧条件下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实验研究[J]. 刘国伟,董芃,韩亚芬,别如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1(01)
博士论文
[1]生物质和煤共气化共燃的实验和机理研究[D]. 鲁许鳌.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2]生物质与煤混烧过程中细微颗粒排放特性研究[D]. 王泉斌.华中科技大学 2009
[3]煤与生物质混合动力学特性及成型燃料固硫特性研究[D]. 黄海珍.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动力用煤混烧生物质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 王宪红.山东大学 2010
[2]碱性物质对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影响规律研究[D]. 刘兆萍.山东大学 2009
[3]生物质混烧过程中碱金属对成灰特性的影响[D]. 彭钦春.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生物质掺煤混烧氮析出规律及再燃脱硝特性试验研究[D]. 徐向乾.山东大学 2008
[5]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研究[D]. 殷炳毅.山东大学 2008
[6]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 张海清.山东大学 2007
[7]生物质与煤混烧中PM10及其痕量元素分布的研究[D]. 夏永俊.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8614
【文章来源】: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管式炉恒温监测实验系统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粉/生物质恒温混燃NO排放的协同特性[J]. 王金星,李伟,王春波.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2(06)
[2]低碳经济视角下美国新能源发展趋势及其经济支撑探讨[J]. 门丹,龙飞. 商业时代. 2012(09)
[3]国外生态社区能源及技术开发对我国的启示[J]. 高喜红,梁伟仪,Paolo Vincenzo Genovese.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3)
[4]基于正交设计的复合生物质颗粒燃料实验研究[J]. 赵晓文,矫振伟,王瀚平,赵武子.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03)
[5]生物能和生物质的未来[J]. 吕卫军. 造纸信息. 2012(03)
[6]烟煤/生物质混燃特性实验研究[J]. 王金星,李超,刘慧敏,黄江城,王春波.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2(02)
[7]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研究现状[J]. 胡长娥,周敏,宋利强.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2(01)
[8]生物质发电项目碳排放计算方法应用研究[J]. 李颖,李静. 能源环境保护. 2012(01)
[9]中国生物质发电问题探讨[J]. 陈柳钦. 决策咨询. 2012(01)
[10]富氧条件下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实验研究[J]. 刘国伟,董芃,韩亚芬,别如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1(01)
博士论文
[1]生物质和煤共气化共燃的实验和机理研究[D]. 鲁许鳌.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2]生物质与煤混烧过程中细微颗粒排放特性研究[D]. 王泉斌.华中科技大学 2009
[3]煤与生物质混合动力学特性及成型燃料固硫特性研究[D]. 黄海珍.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动力用煤混烧生物质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 王宪红.山东大学 2010
[2]碱性物质对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影响规律研究[D]. 刘兆萍.山东大学 2009
[3]生物质混烧过程中碱金属对成灰特性的影响[D]. 彭钦春.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生物质掺煤混烧氮析出规律及再燃脱硝特性试验研究[D]. 徐向乾.山东大学 2008
[5]生物质混煤的灰熔融特性研究[D]. 殷炳毅.山东大学 2008
[6]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 张海清.山东大学 2007
[7]生物质与煤混烧中PM10及其痕量元素分布的研究[D]. 夏永俊.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8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34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