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效复合射孔技术在海上低孔渗油气藏的探索应用
发布时间:2021-09-22 22:13
海上低孔渗油气藏对射孔工艺要求高,常规聚能射孔普遍存在压实损害带,导致渗流阻力大、产能降低,对探井测试产能的准确分析造成较大影响。后效复合射孔技术通过常规射孔弹+后效体的复合结构,两级做功改善孔道几何形态,室内进行了射孔流动效率实验、地面混凝土靶射孔实验,相比常规射孔流动效率提高38%,穿深提高17%,入口直径增大22%,孔容提高45%,孔道周围形成明显的网状微裂缝,有效恢复储层渗透率。射孔施工时采用井下动态监测技术测量井筒压力、温度及管柱横向、纵向冲击力,为射孔参数优化、管柱安全性、井筒完整性评价提供依据。该技术在海上M1井的测试作业及射孔完井作业中得到成功应用,对提高深部低孔渗油气藏的评价测试效果显著。
【文章来源】:海洋石油. 2018,38(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后效射孔作用机理示意图??
第38卷第4期??葛俊瑞,等.后效复合射孔技术在海上低孔渗油气藏的探索应用????55????主要作用为:记录射孔爆轰能量参数,包括??井筒内压力、温度、射孔管柱横向冲击力、纵向??冲击力;根据爆轰波能量分析射孔弹中复合能量??叠加的射孔效果,为产层准确评价提供依据;根??据射孔管柱横向、纵向冲击力数据,评价爆轰波??工具、管柱安全及井筒完整性;对比射孔效果及??油气藏特性,优化射孔弹、射孔枪及复合能量组??合形式。??4探井测试及转生产井应用效果??后效复合射孔技术在海上M区块第一?口探井??测试成功应用,其中下部P10层采用后效复合射??孔技术,射孔段为4?580?4?620?m,上部P8b层??采用常规射孔技术,射孔段为4?359?4?382?m,测??试结果见表4。P10层测试有效渗透率16.1?x?1CT3??|xm2,孔隙度11.7%,在15.88?mm的油嘴条件下,??产油469?m3/d、产气554?900?m3/d,测试后计算表??皮系数仅为3.51,采用常规射孔的P8b层表皮系??数达到18,?P10层在射孔层位更深的的情况下,??后效复合射孔能够有效改善孔道连通条件,具有??表4探井射孔施工数据及测试结果??序号??层位??射孔??开井??油嘴/??流量(m3/d;)??测试有效渗透??孔隙度/??表皮系数??务式??程序??mm??油??气??液??率(x?KrVm2)??%??初开井??6.35??清井??3.18??19??29?066??0??后效复??合射孔??二开井??6.35??84??122?595??0??DST1??P10??9.53??214??253?5
??56????2018年12月??射孔瞬间最髙压力:??72.17?MPa??16:24:15:100?16:24:15:150?16:24:15:200?16:24:15:250?16:24:15:300??时间(hh:mra:ss:ms)??(a)后效复合射孔压力监测数据??23-12-16?14:22:47:100?14:22:47:150?14:22:47:200?14:22:47:250??时间(hh:mm:ss:ms)??(a)后效复合射孔压力监测数据??图4两层测试时射孔井下动态监测数据??m3/d,与测试期间基本一致,储层渗透率恢复良好,??重新建立了良好的连通条件。??5结论与认识??通过对后效复合射孔的应用效果分析,表明??该技术对致密低渗储层的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常规??射孔,适用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地层污染严??重的储层。??(1)后效复合射孔弹在常规射孔弹基础上增??加后效体结构,材料属性及串联结构安全可靠,??分仓处理爆轰能量,降低爆轰能量对管柱、井筒??损害。??(2)聚能、后效的两级做功、合理叠加方式,??有效提高射孔孔径、孔容,改善孔道流通条件,??恢复近井地带流动效率,为探井测试真实产能奠??定基矗??(3?)射孔井下动态监测技术能够全面记录射??孔过程,对分析射孔效果、评价管柱安全、优化??射孔工艺提供数据支持。??参考文献:??[1]李保民,赵大华.复合射孔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效果[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103-104.??[2]陈锋,唐凯,程启文,等.StimGun复合射孔技术在四川地区??的应用研究[J].测井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效集束射孔技术的探讨[J]. 文良凡.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5(10)
[2]高能复合射孔技术及其在低孔低渗储层中的应用研究[J]. 邹良志,杨家忠,石化国,黄世平. 石油仪器. 2013(05)
[3]国内外主要射孔技术发展评述[J]. 邹良志,石化国,杨家忠,黄世平,王海东,胡祖燕. 石油仪器. 2012(04)
[4]StimGun复合射孔技术在四川地区的应用研究[J]. 陈锋,唐凯,程启文,任国辉,欧跃强. 测井技术. 2010(06)
[5]川西地区复合射孔技术的应用研究[J]. 雷炜,张果,杜林,张光华,熊继有. 天然气工业. 2006(05)
[6]复合射孔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效果[J]. 李保民,赵大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01)
[7]射孔压实带研究[J]. 李东传,唐国海,孙新波,姜国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05)
[8]复合射孔压裂技术的应用研究[J]. 吴晋军,马荣华. 石油矿场机械. 2000(02)
本文编号:3404467
【文章来源】:海洋石油. 2018,38(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后效射孔作用机理示意图??
第38卷第4期??葛俊瑞,等.后效复合射孔技术在海上低孔渗油气藏的探索应用????55????主要作用为:记录射孔爆轰能量参数,包括??井筒内压力、温度、射孔管柱横向冲击力、纵向??冲击力;根据爆轰波能量分析射孔弹中复合能量??叠加的射孔效果,为产层准确评价提供依据;根??据射孔管柱横向、纵向冲击力数据,评价爆轰波??工具、管柱安全及井筒完整性;对比射孔效果及??油气藏特性,优化射孔弹、射孔枪及复合能量组??合形式。??4探井测试及转生产井应用效果??后效复合射孔技术在海上M区块第一?口探井??测试成功应用,其中下部P10层采用后效复合射??孔技术,射孔段为4?580?4?620?m,上部P8b层??采用常规射孔技术,射孔段为4?359?4?382?m,测??试结果见表4。P10层测试有效渗透率16.1?x?1CT3??|xm2,孔隙度11.7%,在15.88?mm的油嘴条件下,??产油469?m3/d、产气554?900?m3/d,测试后计算表??皮系数仅为3.51,采用常规射孔的P8b层表皮系??数达到18,?P10层在射孔层位更深的的情况下,??后效复合射孔能够有效改善孔道连通条件,具有??表4探井射孔施工数据及测试结果??序号??层位??射孔??开井??油嘴/??流量(m3/d;)??测试有效渗透??孔隙度/??表皮系数??务式??程序??mm??油??气??液??率(x?KrVm2)??%??初开井??6.35??清井??3.18??19??29?066??0??后效复??合射孔??二开井??6.35??84??122?595??0??DST1??P10??9.53??214??253?5
??56????2018年12月??射孔瞬间最髙压力:??72.17?MPa??16:24:15:100?16:24:15:150?16:24:15:200?16:24:15:250?16:24:15:300??时间(hh:mra:ss:ms)??(a)后效复合射孔压力监测数据??23-12-16?14:22:47:100?14:22:47:150?14:22:47:200?14:22:47:250??时间(hh:mm:ss:ms)??(a)后效复合射孔压力监测数据??图4两层测试时射孔井下动态监测数据??m3/d,与测试期间基本一致,储层渗透率恢复良好,??重新建立了良好的连通条件。??5结论与认识??通过对后效复合射孔的应用效果分析,表明??该技术对致密低渗储层的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常规??射孔,适用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地层污染严??重的储层。??(1)后效复合射孔弹在常规射孔弹基础上增??加后效体结构,材料属性及串联结构安全可靠,??分仓处理爆轰能量,降低爆轰能量对管柱、井筒??损害。??(2)聚能、后效的两级做功、合理叠加方式,??有效提高射孔孔径、孔容,改善孔道流通条件,??恢复近井地带流动效率,为探井测试真实产能奠??定基矗??(3?)射孔井下动态监测技术能够全面记录射??孔过程,对分析射孔效果、评价管柱安全、优化??射孔工艺提供数据支持。??参考文献:??[1]李保民,赵大华.复合射孔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效果[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103-104.??[2]陈锋,唐凯,程启文,等.StimGun复合射孔技术在四川地区??的应用研究[J].测井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效集束射孔技术的探讨[J]. 文良凡.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5(10)
[2]高能复合射孔技术及其在低孔低渗储层中的应用研究[J]. 邹良志,杨家忠,石化国,黄世平. 石油仪器. 2013(05)
[3]国内外主要射孔技术发展评述[J]. 邹良志,石化国,杨家忠,黄世平,王海东,胡祖燕. 石油仪器. 2012(04)
[4]StimGun复合射孔技术在四川地区的应用研究[J]. 陈锋,唐凯,程启文,任国辉,欧跃强. 测井技术. 2010(06)
[5]川西地区复合射孔技术的应用研究[J]. 雷炜,张果,杜林,张光华,熊继有. 天然气工业. 2006(05)
[6]复合射孔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效果[J]. 李保民,赵大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01)
[7]射孔压实带研究[J]. 李东传,唐国海,孙新波,姜国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05)
[8]复合射孔压裂技术的应用研究[J]. 吴晋军,马荣华. 石油矿场机械. 2000(02)
本文编号:3404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40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