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组分对氨基酸热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16 17:52
本研究旨在揭示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纤维素组分对含氮组分热解过程的影响,采用快速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相结合分析生物质主要含氮组分(苯丙氨酸和谷氨酸)、纤维素单元葡萄糖和混合物热解过程中产物析出特性以及分布规律,揭示葡萄糖对氨基酸热解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葡萄糖与苯丙氨酸主要发生聚合反应;还会起到供氢的作用,促进苯丙氨酸/苯乙胺发生脱氨反应生成苯乙烯;而和谷氨酸主要发生聚合反应,会促进谷氨酸发生脱羧反应形成2-吡咯烷酮。计算结果表明,葡萄糖C1位羟基为苯乙胺C2连接的氨基提供氢,可以降低苯乙胺脱氨的反应能垒;链式葡萄糖醛基与谷氨酸氨基结合,可以降低脱羧的反应能垒,促进2-吡咯烷酮的生成。
【文章来源】:化工学报. 2020,71(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苯丙氨酸、谷氨酸和葡萄糖组成结构
苯丙氨酸、葡萄糖热解以及混合物热解反应离子总图
图2 苯丙氨酸、葡萄糖热解以及混合物热解反应离子总图图3是谷氨酸、葡萄糖热解以及混合物热解反应离子总图。谷氨酸与葡萄糖共热解反应的主要产物是FF、5-甲基糠醛(5-MF)、2-吡咯烷酮、5-HMF和LG,相对含量分别为5.43%、7.51%、10.43%、14.19%和5.07%,与谷氨酸和葡萄糖单独热解的产物分布明显不同。与谷氨酸单独热解相比,共热解时无L-焦谷氨酸产生,但生成一定量的2-吡咯烷酮,主要是因为葡萄糖促进了谷氨酸发生脱羧反应[40],也可能是美拉德反应促进谷氨酸分子内环化反应[41-42]。而与葡萄糖单独热解相比,FF、5-HMF以及LG的相对含量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在共热解过程中,部分葡萄糖与谷氨酸结合发生美拉德反应,剩余的葡萄糖继续单独热解,从而导致了这些产物相对含量降低[43];5-MF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谷氨酸促进5-HMF的羟基产生断裂,使5-HMF转化生成5-MF[4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热解过程中氮元素迁移规律影响因素[J]. 赵聪,阎志中,杨颂,刘守军,史鹏政,赵艳平,上官炬,黄伟. 应用化工. 2018(04)
[2]甘氨酸高温热解含氮产物生成机理及实验研究[J]. 龚千代,刘亮,田红,刘成,艾锦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3]选择性热化学催化转化果糖制备5-甲基糠醛和糠醛[J]. 徐禄江,陆强,姚倩,张颖,傅尧. 科学通报. 2015(16)
[4]生物质模化物催化热解制取烯烃和芳香烃[J]. 王芸,邵珊珊,张会岩,肖睿. 化工学报. 2015(08)
[5]葡萄糖对天冬酰胺裂解生成氢氰酸的影响机理[J]. 郝菊芳,郭吉兆,谢复炜,夏巧玲,谢剑平. 烟草科技. 2014(01)
[6]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势[J]. 朱锡锋. 新能源进展. 2013(01)
[7]Density Function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Amadori Rearrangement Reaction[J]. 包秀秀,陈祖琴,谢湖均. 结构化学. 2011(06)
[8]含氮焦炭异相还原NO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张秀霞,周志军,周俊虎,姜树栋,刘建忠,岑可法. 化工学报. 2011(04)
[9]生物炼制与石油炼制一体化——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有效对策之一[J]. 覃伟中,李强,朱兵,陈丙珍. 化工学报. 2010(07)
[10]TG-SPME-GC-MS研究谷氨酸和葡萄糖的固相美拉德反应[J]. 朱文辉,杨柳,杨红燕,杨继,董学畅. 食品科学. 2010(11)
本文编号:3499299
【文章来源】:化工学报. 2020,71(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苯丙氨酸、谷氨酸和葡萄糖组成结构
苯丙氨酸、葡萄糖热解以及混合物热解反应离子总图
图2 苯丙氨酸、葡萄糖热解以及混合物热解反应离子总图图3是谷氨酸、葡萄糖热解以及混合物热解反应离子总图。谷氨酸与葡萄糖共热解反应的主要产物是FF、5-甲基糠醛(5-MF)、2-吡咯烷酮、5-HMF和LG,相对含量分别为5.43%、7.51%、10.43%、14.19%和5.07%,与谷氨酸和葡萄糖单独热解的产物分布明显不同。与谷氨酸单独热解相比,共热解时无L-焦谷氨酸产生,但生成一定量的2-吡咯烷酮,主要是因为葡萄糖促进了谷氨酸发生脱羧反应[40],也可能是美拉德反应促进谷氨酸分子内环化反应[41-42]。而与葡萄糖单独热解相比,FF、5-HMF以及LG的相对含量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在共热解过程中,部分葡萄糖与谷氨酸结合发生美拉德反应,剩余的葡萄糖继续单独热解,从而导致了这些产物相对含量降低[43];5-MF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谷氨酸促进5-HMF的羟基产生断裂,使5-HMF转化生成5-MF[4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热解过程中氮元素迁移规律影响因素[J]. 赵聪,阎志中,杨颂,刘守军,史鹏政,赵艳平,上官炬,黄伟. 应用化工. 2018(04)
[2]甘氨酸高温热解含氮产物生成机理及实验研究[J]. 龚千代,刘亮,田红,刘成,艾锦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3]选择性热化学催化转化果糖制备5-甲基糠醛和糠醛[J]. 徐禄江,陆强,姚倩,张颖,傅尧. 科学通报. 2015(16)
[4]生物质模化物催化热解制取烯烃和芳香烃[J]. 王芸,邵珊珊,张会岩,肖睿. 化工学报. 2015(08)
[5]葡萄糖对天冬酰胺裂解生成氢氰酸的影响机理[J]. 郝菊芳,郭吉兆,谢复炜,夏巧玲,谢剑平. 烟草科技. 2014(01)
[6]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势[J]. 朱锡锋. 新能源进展. 2013(01)
[7]Density Function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Amadori Rearrangement Reaction[J]. 包秀秀,陈祖琴,谢湖均. 结构化学. 2011(06)
[8]含氮焦炭异相还原NO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张秀霞,周志军,周俊虎,姜树栋,刘建忠,岑可法. 化工学报. 2011(04)
[9]生物炼制与石油炼制一体化——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有效对策之一[J]. 覃伟中,李强,朱兵,陈丙珍. 化工学报. 2010(07)
[10]TG-SPME-GC-MS研究谷氨酸和葡萄糖的固相美拉德反应[J]. 朱文辉,杨柳,杨红燕,杨继,董学畅. 食品科学. 2010(11)
本文编号:3499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349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