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系统学论文 >

面向复杂系统应用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性能优化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21:23
【摘要】:仿真技术已成为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手段,而随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复杂系统仿真规模越来越大,个体模型复杂度越来越高,使得大规模复杂系统仿真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缩短大规模复杂系统仿真的运行时间,满足复杂系统研究对时效性的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将时间离散的复杂系统模型映射到并行离散事件仿真中的逻辑进程范型上,利用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技术提高复杂系统仿真的运行效率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然而,由于复杂系统仿真应用具有交互结构复杂、动态性、个体多样性等特点,使得目前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技术难以充分挖掘复杂系统仿真应用的并行性,从而导致其运行性能不理想。因此,开展面向复杂系统应用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性能优化技术研究,对于提高复杂系统仿真运行效率,提升复杂系统研究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论文针对复杂系统仿真应用的相关特性,以进一步提高复杂系统仿真应用运行效率为根本目标,围绕负载划分、仿真时间同步、兴趣管理等影响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性能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一种面向具有无标度特性交互结构的非均匀静态负载划分算法。由于背景负载等因素的影响,静态负载划分往往需要根据实际可用计算资源非均匀分配仿真任务,而现有主流的面向无标度交互结构的基于赋权图多层k划分的静态负载划分算法主要基于递归二分的划分思想,难以适应计算负载非均匀划分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集散节点聚合的负载划分算法HAPart,该算法将静态负载划分优化问题转换为一个二部图最小代价赋值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实际可用计算资源情况对仿真任务进行非均匀划分;理论证明该算法在解决赋权图非均匀k划分这一NP难问题时,获得了小于3的近似率,且时间复杂度不超过O((k!+1)?kn)(n为顶点个数,k为划分数),实验结果表明HAPart算法相比现有算法平均提高约19%的仿真运行性能。 (2)提出了一种乐观时间同步机制下负载划分动态优化算法。现有乐观时间同步机制下负载划分动态优化研究往往分别考虑计算负载平衡和通信优化,难以取得理想的整体优化效果。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基于赋权图k划分的动态负载划分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局部搜索策略的增量式迁移算法ALSPart,该算法首先根据计算负载和可用计算资源的变化情况对当前的负载划分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通过顶点集合交换的图划分算法对通信负载进行优化,从而在综合考虑计算负载平衡和通信开销优化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迁移开销;实验结果表明该动态负载划分算法相比现有相关算法平均减少约38%的回滚开销,从而可有效提高仿真系统总体性能。 (3)提出了一种基于社区发现的混合时间同步算法。复杂系统仿真中个体的多样性导致单纯使用乐观或是保守时间同步机制都难以得到较好的运行性能。针对该问题,论文结合混合时间同步协议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社区发现的混合时间同步算法HCDSyn,该算法首先通过随机游走过程发掘逻辑进程交互网络中的社区结构,然后根据逻辑进程在社区中的位置为其自动选择恰当的同步机制,从而能在充分发掘系统并行性的同时有效减少系统中级联回滚的发生;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时间同步算法相对单纯的保守或乐观时间同步算法平均提升约10%的整体性能。 (4)提出了一种多维空间中基于历史信息的动态区域匹配算法。在个体兴趣域动态改变的情况下,直接匹配算法和基于分类的匹配算法匹配速度较慢,而基于网格划分的匹配算法无法兼顾匹配速度和匹配精度。针对该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多维空间中基于历史信息的动态区域匹配算法HIMat,利用位向量表快速确定各维度上相对位置变化的范围以减少需要进行匹配的候选区域,进而通过与存储相交历史信息的二进制位矩阵进行位操作得到变化后各区域的匹配关系,从而提高匹配效率;该算法匹配计算量小于等于O ( d*k)(d为空间维度,k为变化区域所经过的平均区域界点个数),实验结果表明在通常只有部分兴趣区域发生变化的条件下,HIMat算法明显优于直接区域匹配算法和基于分类的区域匹配算法,而与采用稀疏网格的网格法性能接近,但采用稀疏网格的网格法过滤效果差,存在虚假连接,HIMat算法则实现了精确匹配。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结合课题组研制的YH-SUPE并行离散事件仿真引擎设计实现了一个面向复杂系统应用的开放式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框架;并通过突发公共事件条件下的民意趋势模型对其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优化技术可使得整体仿真系统平均获得约35%的性能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N94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小清;;网格资源语义匹配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2 黎明;;我国高等教育自组织发展路径探讨[J];系统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王培茂;杨冬红;高茹;李安帮;刘财;;基于匹配小波包算法的地震信号去噪[J];世界地质;2011年02期

4 ;“2011年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及其工程实践学术会议”征文[J];科技导报;2011年20期

5 刘慧博;吴云洁;;系统仿真评估鲁棒一致性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1年S1期

6 何建佳;徐福缘;;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自旋玻璃离散优化[J];系统工程;2011年07期

7 燕丽;李春杰;;电力市场运营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初探[J];华东电力;2011年06期

8 郭明武;彭清山;李黎;;基于本体和逆向匹配算法的地理Web服务自动组合方法[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年04期

9 佘振苏;倪志勇;;论思维的复杂系统模型暨新一代专家系统的设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吴旭晓;许正中;;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研究——以天津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晓军;袁阳;杨建军;李红卫;;一类多智能体学习算法的研究及应用[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鹏;;复杂系统临界电压的实用计算法[A];200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于殿祥;李曙东;刘巍;代连弟;;智能交通评价复杂性研究[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克勤;楼宛华;;浅说集对分析在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郑祖国;杨力行;张欣莉;;复杂系统建模研究现状与展望[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刘曾荣;陈骏;;复杂系统中复杂行为起源的一种探讨[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吴立新;朱旺喜;张瑞新;;数字矿山与中国矿山未来发展[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杜尚丰;;复杂系统智能控制方法初探[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6年

9 陆源;;一个混合复杂系统的协同仿真[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建潮;崔志华;;群体行为仿真与群体智能算法[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穆土;“突现”问题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金吾伦(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挑战西方思维方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记者 周芳 通讯员 王芯;华中科大专家研究“蝴蝶效应”[N];湖北日报;2000年

4 陈一壮;“复杂性方法国际研讨会”综述[N];学习时报;2005年

5 朱清时;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6 周东浩;复杂系统建模过程与“内证实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上海华彩母子公司管控咨询集团董事 白万纲;组织智商企业生命力根源[N];中国企业报;2007年

8 韩启德;二十一世纪医学展望[N];人民日报;2003年

9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魏一鸣;青年科学家畅论 “复杂性科学”[N];科技日报;2002年

10 邵俭;股指期货可提高市场抗风险弹性[N];证券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卫民;传播与国运[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文庆;基于模糊逻辑系统的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张颖星;面向复杂系统应用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性能优化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张智焕;复杂系统预测控制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吴红梅;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在煤矿事故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李文博;企业知识网络复杂系统的结构与演化:产业集群情境下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9年

7 李宏亮;基于Agent的复杂系统分布仿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8 王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志飞;基于比较原理的大系统的稳定性与镇定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吕瑞华;复杂经济系统混沌预测方法与多层局势决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素秀;考虑协作成本的复杂系统的优化模块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勇;复杂系统理论框架下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的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3 邢恩德;奈曼旗荒漠化发生复杂系统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4 姜胜;虚拟社区自组织演进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5 彭本红;基于复杂系统方法论的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6 林德明;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复杂系统脆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刘美玲;BA无标度网络模型的应用及扩展[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镇岭;复杂系统、科学引文网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9 霍翠花;生态工业系统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与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柏仲干;复杂系统Bayes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软件的研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49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txlw/2749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d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