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辩证系统思维范式的理论内涵——基于植物细胞增殖的分子调控机理
发布时间:2021-08-21 23:19
植物形态发育中的细胞增殖是一个具有整体、开放、层次结构、动态演化等特征的自适应复杂系统。本文首先整合了植物细胞增殖所隐喻的动态演化分子调控机理,然后,提炼出一个建构于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基础上、循环周期演化的辩证系统思维范式。最后,进一步阐述了循环周期演化的辩证系统思维范式扩展和提升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内涵。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2017,25(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1植物细胞周期的依次嬗变阶段(来自于百度图片)
接酶引起的26S蛋白酶体降解。进而导致于生长素反应因子(ARFs)的转录和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19]。图1植物细胞周期的依次嬗变阶段(来自于百度图片)每一个植物细胞携带形成完整植株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分化出植物有机体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成不同类型的植株器官,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又称生物全息律。植物器官生长发育可分成两种:一是茎端、根端分生组织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体,这些干细胞即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形成有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器官。二是在一个增殖的细胞群中,通过细胞分裂来扩增细胞数目、细胞膨大来伸长细胞体积。有丝分裂过程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分裂后将两套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保持了生物体的遗传稳定性。如图1所示,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为止所经历的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的具体状态依次嬗变过程如下:G1期:由母体细胞分裂而来的初始子细胞补充细胞质物质,细胞体积逐渐增大,达到自身发育之顶峰后,启动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S期)阶段。其中,G0期是脱离细胞周期暂时停止分裂的一个阶段。在某种刺激下,这些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S期:完成DNA的合成以及合成与DNA组装构成染色质等有关的组蛋白。DNA含量在此时期增加一倍。S期终结时,每一染色体复制成两个染色单体。G2期:DNA复制结束和开始有丝分裂之间的间隙,细胞大量合成RNA及蛋白质,为进入有丝分裂提供物质条件。M期:细胞分裂期,细胞分裂后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系统生物学机械论解释之内涵及其完善进路[J]. 万君晓,范冬萍.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01)
[2]浅谈阴阳系统论(上)——中医理论之认识论[J]. 金可.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1)
[3]系统生物学:走向整体论的生物学[J]. 刘海龙. 系统科学学报. 2009(01)
本文编号:3356512
【文章来源】:系统科学学报. 2017,25(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1植物细胞周期的依次嬗变阶段(来自于百度图片)
接酶引起的26S蛋白酶体降解。进而导致于生长素反应因子(ARFs)的转录和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19]。图1植物细胞周期的依次嬗变阶段(来自于百度图片)每一个植物细胞携带形成完整植株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分化出植物有机体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成不同类型的植株器官,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又称生物全息律。植物器官生长发育可分成两种:一是茎端、根端分生组织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体,这些干细胞即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从而形成有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器官。二是在一个增殖的细胞群中,通过细胞分裂来扩增细胞数目、细胞膨大来伸长细胞体积。有丝分裂过程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分裂后将两套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保持了生物体的遗传稳定性。如图1所示,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为止所经历的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的具体状态依次嬗变过程如下:G1期:由母体细胞分裂而来的初始子细胞补充细胞质物质,细胞体积逐渐增大,达到自身发育之顶峰后,启动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S期)阶段。其中,G0期是脱离细胞周期暂时停止分裂的一个阶段。在某种刺激下,这些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S期:完成DNA的合成以及合成与DNA组装构成染色质等有关的组蛋白。DNA含量在此时期增加一倍。S期终结时,每一染色体复制成两个染色单体。G2期:DNA复制结束和开始有丝分裂之间的间隙,细胞大量合成RNA及蛋白质,为进入有丝分裂提供物质条件。M期:细胞分裂期,细胞分裂后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系统生物学机械论解释之内涵及其完善进路[J]. 万君晓,范冬萍.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01)
[2]浅谈阴阳系统论(上)——中医理论之认识论[J]. 金可.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1)
[3]系统生物学:走向整体论的生物学[J]. 刘海龙. 系统科学学报. 2009(01)
本文编号:3356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txlw/335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