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石煤流态化焙烧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7:25
【摘要】:石煤是我国重要的含钒资源,储量极为丰富,从石煤中提钒是开发利用钒资源最为重要的手段。现阶段较为常见的石煤提钒工艺尚存在着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有成本高、回收率低和环境污染等,为进一步提高提钒的效率、降低提钒的成本以及实现清洁提钒,本文基于湖北某地石煤原矿性质,对其进行了流态化焙烧,研究了焙烧过程的反应机理,并对比了静态焙烧对焙烧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试验所用的流态化焙烧中试系统而言,0~6mm的石煤原矿粒度范围较为合适。该石煤最佳的焙烧提钒工艺参数为:流态化焙烧时间为10min,焙烧温度为800℃,,焙烧样在助浸剂CaF2用量为5%,硫酸浓度为15%(v/v),浸出温度98℃,液固比(mL/g)为1.5:1条件下浸出6h,钒的浸出率较高,达到75.18%。同时流态化焙烧过程钒的损失率仅为1.23%。 焙烧过程中碳的存在会抑制钒的氧化,但碳燃烧产生的热量促进了焙烧过程的进行。且流态化焙烧过程碳的脱除时间较短,钒的氧化所需时间也较短。流态化焙烧能够在相对较短的焙烧时间,较低的焙烧温度条件下,对含钒云母结构的破坏程度不低于长时间、高温度的静态焙烧。流态化焙烧过程中有机质中的钒转变为游离氧化物中的钒,大部分的钒仍存在于云母类硅酸盐矿物中,焙烧过程使硅酸盐矿物结构得以破坏,在酸浸出的作用下钒被浸出到浸出液中,但由于云母结构并未完全破坏,少量的钒在酸浸后仍存在于云母类硅酸盐矿物中难以回收。
【图文】:

效果图,提钒工艺,石煤,钠化焙烧


存在的钒多为 V(Ⅳ)和 V(Ⅴ)[25~29]。对石煤中钒存在形式的煤提钒工艺提供一种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煤提钒工艺现状及进展钒石煤中,钒大部分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赋存于铝硅酸盐中附形式赋存,即表层氧化 V(Ⅴ)型石煤,而且经过多年的因此传统的重选、浮选、磁选很难进行有效选别,钒只有结构才能被有效提取。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国内石煤化焙烧工艺逐渐向清洁高效提钒工艺不断努力,下面将介提钒工艺。提钒传统工艺初期的工艺多为钠化焙烧—水浸—离子交换工艺,该工艺统工艺。该工艺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少、工艺流程简单。其。

钙化焙烧,提钒工艺,碳酸化,浸出


作为氧化剂可以与低价钒氧化物直接作用生成 VOC的加入使 NaVO3的生成量增大,从而提高了水浸率钒价格居高不下,很多厂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主烧,在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l2等直接排放,给当地周边的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家严令淘汰。焙烧碳酸化浸出—离子交换工艺化焙烧产生的废气污染严重,环境友好型钙化焙烧视,其原则流程如图 1.2 所示。其原理为在高温焙反应将低价态钒氧化成为高价态钒,高价态钒并与钙盐,再由碳酸盐溶液浸出(通入 CO2或加压),碳酸钙[31]中,使难溶的钒转变为可溶性钒[32]。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F84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锡淦,雷鹰,胡克俊,席歆;国外钒的应用概况[J];世界有色金属;2000年02期

2 任学佑;金属钒的应用现状及市场前景[J];世界有色金属;2004年02期

3 齐小鸣;;钒消费前景看好——国内外钒的资源、生产和市场预测[J];世界有色金属;2008年05期

4 周宛谕;施正伦;王勤辉;徐耀斌;;循环流化床中含钒石煤料球的焙烧特性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9年10期

5 张爱云 ,潘治贵 ,翁成敏 ,夏荣富;杨家堡含钒石煤的物质成分和钒的赋存状态及配分的研究[J];地球科学;1982年01期

6 常芳;孟凡明;陆瑞生;;钒电池用电解液研究现状及展望[J];电源技术;2006年10期

7 王学文;王明玉;;石煤提钒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J];钢铁钒钛;2012年01期

8 舒型武;;石煤提钒工艺及废物治理综述[J];钢铁技术;2007年01期

9 ;Effects of the mineral phase and valence of vanadium on vanadium extraction from stone co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2年10期

10 李学字;林浩宇;;石煤钒矿加工生产V_2O_5技术现状与展望[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佳;石煤提钒行业工艺先进性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6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656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