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机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改造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03-28 01:48
为了稳定太钢660 m2烧结机的生产,降低烧结系统面临的烧结矿保供压力,从烧结燃料粒度控制、烧结混合料强力混合和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研究与改进入手,结合烧结工艺的局部改造,对660 m2烧结机系统展开烧结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攻关研究。结果表明:燃料四辊破碎系统的改造使焦粉粒度向1~3 mm理想区间靠近,烧结矿转鼓强度提高2.11%,烧结固体燃耗降低0.34 kg/t;立式强力混合机可显著促进烧结混合料制粒,烧结料中+3 mm粒级提高至80%以上;改造后的"活性炭法脱硫脱硝+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销"烧结烟气净化系统净化能力显著提升,排放尾气中粉尘、SO2和NOx的均值分别为3.54、18.87、27.05 mg/m3,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文章来源】:烧结球团. 2020,45(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破碎设备改造前后的燃料粒级分布
圆筒混合机的混合原理是利用堆积态颗粒体失稳时沿安息角交接面滑移的特点,使物料在滑移过程中得到混合,属典型的非强迫混合。受混合原理的制约,圆筒混合机的混合能力偏弱,混合料中各组分的分散程度不足。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圆筒混合机的混合效率为80.15%。图3 立式强力混合机物料混合过程和运动状态
图2 圆筒混合机物料混合过程和运动状态立式强力混合机的混合原理是采取强迫扰动的方式激发混合能力,高速旋转的混合桨快速切割物料并带动物料沿混合桨切线方向抛射,激起剧烈的切割、对流及扩散混合。物料由进料口进入混合腔后,在桶壁层流区、湍流区和桨叶作用区快速混合,并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循环传递与进出,最终达到混匀的效果。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立式强力混合机的混合效率达93%,比圆筒混合机高出近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燃料粒度结构变化对烧结生产的影响[J]. 刘桐,张巧玉,盛建华,江银伟,王博文,宋亚龙. 烧结球团. 2020(03)
[2]燃料粒度对铁矿烧结的影响研究[J]. 刘燊辉,白凯凯,倪桂虎,左俊杰,左海滨. 烧结球团. 2019(06)
[3]近五年烧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J]. 廖继勇,何国强. 烧结球团. 2018(05)
[4]活性炭法多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工业应用[J]. 李俊杰,魏进超,刘昌齐. 烧结球团. 2017(03)
[5]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烧结能耗及性能指标预测模型[J]. 王俊凯,乔非,祝军,倪嘉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6]提高厚料层烧结燃料燃烧性的试验研究[J]. 吴胜利,陈东峰,赵成显,韩宏亮,薛方,张丽华. 钢铁. 2010(11)
[7]我国烧结工序能耗现状及节能技术和措施[J]. 周继程,郦秀萍,上官方钦,张春霞. 冶金能源. 2010(02)
[8]宝钢烧结固体燃料粒度控制探索与实践[J]. 袁兵,马洛文,王跃飞,鲁健. 烧结球团. 2010(01)
硕士论文
[1]基于EDEM的烧结铁矿粉制粒过程建模研究[D]. 周鑫.长沙理工大学 2018
[2]烧结(火用)耗和烧结焦比计算建模方法研究[D]. 王芳.中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04647
【文章来源】:烧结球团. 2020,45(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破碎设备改造前后的燃料粒级分布
圆筒混合机的混合原理是利用堆积态颗粒体失稳时沿安息角交接面滑移的特点,使物料在滑移过程中得到混合,属典型的非强迫混合。受混合原理的制约,圆筒混合机的混合能力偏弱,混合料中各组分的分散程度不足。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圆筒混合机的混合效率为80.15%。图3 立式强力混合机物料混合过程和运动状态
图2 圆筒混合机物料混合过程和运动状态立式强力混合机的混合原理是采取强迫扰动的方式激发混合能力,高速旋转的混合桨快速切割物料并带动物料沿混合桨切线方向抛射,激起剧烈的切割、对流及扩散混合。物料由进料口进入混合腔后,在桶壁层流区、湍流区和桨叶作用区快速混合,并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循环传递与进出,最终达到混匀的效果。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立式强力混合机的混合效率达93%,比圆筒混合机高出近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燃料粒度结构变化对烧结生产的影响[J]. 刘桐,张巧玉,盛建华,江银伟,王博文,宋亚龙. 烧结球团. 2020(03)
[2]燃料粒度对铁矿烧结的影响研究[J]. 刘燊辉,白凯凯,倪桂虎,左俊杰,左海滨. 烧结球团. 2019(06)
[3]近五年烧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J]. 廖继勇,何国强. 烧结球团. 2018(05)
[4]活性炭法多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工业应用[J]. 李俊杰,魏进超,刘昌齐. 烧结球团. 2017(03)
[5]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烧结能耗及性能指标预测模型[J]. 王俊凯,乔非,祝军,倪嘉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6]提高厚料层烧结燃料燃烧性的试验研究[J]. 吴胜利,陈东峰,赵成显,韩宏亮,薛方,张丽华. 钢铁. 2010(11)
[7]我国烧结工序能耗现状及节能技术和措施[J]. 周继程,郦秀萍,上官方钦,张春霞. 冶金能源. 2010(02)
[8]宝钢烧结固体燃料粒度控制探索与实践[J]. 袁兵,马洛文,王跃飞,鲁健. 烧结球团. 2010(01)
硕士论文
[1]基于EDEM的烧结铁矿粉制粒过程建模研究[D]. 周鑫.长沙理工大学 2018
[2]烧结(火用)耗和烧结焦比计算建模方法研究[D]. 王芳.中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04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310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