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对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认识极不平衡,传统上把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当作一个同质体看待(仅含量有差异),模型中也采用相同的机理过程和参数;然而最近研究的一些研究表明,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来源、特征和稳定性机制都存在较大差异,碳动态过程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也不同,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对土地利用方式、森林更新等的响应尚未清楚。目前,人促更新与人工造林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差异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地区本底条件较为一致的常天然林、人促更新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4个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更新方式对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易变化碳、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揭示了人们对更新方式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影响的认识。 本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森林更新对森林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具有重要影响。米槠天然林更新为人促更新林、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之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表层土壤,人促更新林土壤有机碳的下降幅度低于两种人工林,同时地上凋落物输入量和地下细根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更新方式对森林表层与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都有显著影响,人促更新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而人工造林则减少了DOC的含量,同时表层和深层土壤D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则表现为人促更新小于人工造林,此外,森林更新也影响了表层与深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森林更新增加了表层土壤的MBC含量,而降低了深层土壤MBC含量,MBC的分配比例也表现为人工林大于人促更新;森林更新提高了表层与深层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而降低了保护性有机碳的比例,人促更新林表层与深层土壤的物理保护性碳和化学保护性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而其生物化学保护性碳无显著差异;森林更新也改变了森林表层与深层土壤的碳矿化速率和矿化量,且不同更新方式表层与深层土壤碳矿化对输入易变碳和惰性碳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易变碳促进表层与深层土壤碳矿化,且深层土壤碳矿化的激发量大于表层,但惰性碳并未促进深层土壤碳矿化,这说明森林更新改变了表层与深层土壤的可利用碳的输入,使得土壤碳矿化发生改变,新鲜碳源输入为深层土壤提供了可利用碳,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深层土壤有机碳矿化。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盛;谢锦升;盛浩;陈光水;李旭;;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质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7年11期
2 王超;杨智杰;陈光水;杨玉盛;;土壤垂直剖面的CO_2通量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3 梁涛,陶澍,刘广君,何鸿波;伊春河河水水溶性腐殖酸内源释放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4 邸月宝;王辉民;马泽清;杨风亭;张文江;付晓莉;梁跃龙;周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重建方式下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科学通报;2012年17期
5 陈绍栓,陈淑容,马祥庆;次生阔叶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分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1年06期
6 杨玉盛,林瑞余,李庭波,董彬,王小国,郭剑芬;森林凋落物淋溶中的溶解有机物与紫外-可见光谱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年02期
7 黄清麟,李元红;福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与人工林对比评价Ⅰ.水土资源的保持与维护[J];山地学报;2000年01期
8 邱仁辉,杨玉盛,彭加才,陈光水,俞新妥,李振问;杉木人工林与米储次生促进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比较[J];山地学报;2001年01期
9 朴河春,刘启明,余登利,郭景恒,冉景丞;用天然~(13)C丰度法评估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玉米地土壤中有机碳的来源[J];生态学报;2001年03期
10 杨玉盛,林鹏,郭剑芬,林瑞余,陈光水,何宗明,谢锦升;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凋落物数量、养分归还及凋落叶分解(英文)[J];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本文编号:
2625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2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