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杨树人工林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原生动密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13 13:04
【摘要】:原生动物是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却是一个非常完整复杂的有机生命单位。它是地下食物网中调控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分,其自身群落结构也因地下食物网成分的改变而改变。土壤碳库因其对微生物群落的调节而受到原生动物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业、林业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以及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减弱问题,土地管理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了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下5种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两个水平有机施肥、两个水平无机施肥、除草)下,生物因子(微生物量、地下总细根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如下:(1)自然状态,苏北沿海地区杨树人工林土壤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符合典型亚热带地带原生动物密度特征,表现为鞭毛虫密度肉足虫密度纤毛虫密度。(2)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原生动物总密度,表现为鞭毛虫密度肉足虫密度纤毛虫密度;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0-10cm土层与10-20cm土层间原生动物总密度无显著差异,改变了土壤原生动物的表聚性;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变形虫季节变异不存在交互作用,OM1处理与OM2处理鞭毛虫密度无显著差异,OM1、OM2相对于CK处理显著提高了鞭毛虫密度;OM1处理与OM2处理纤毛虫密度无显著差异,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变形虫季节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鞭毛虫季节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3)两个水平的无机肥施用没有对三大类原生动物总密度造成差异,但降低了10-20cm土层中土壤原生动物密度;两个水平的无机肥施用未改变土壤原生动物表聚性;两个水平的有无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4)除草处理,降低了10-20cm土层中土壤原生动物密度,也降低了原生动物总密度;(5)相关分析表明:原生动物总密度、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显著正相关,与地下总细根生物量均不相关;原生动物总密度、肉足虫、鞭毛虫密度与地表凋落物量显著相关。6月份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与6月份地上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正相关。肉足虫密度、鞭毛虫密度、原生动物总密度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肉足虫密度、鞭毛虫密度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管理方式有机施肥、无机施肥均提高了原生动物总密度,除了低水平无机施肥外,施肥促进了微生物生长,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除草处理降低了原生动物总密度,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且减少了土壤有机质,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秀云;韩有志;张芸香;;距树干不同距离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2 杨秀云;韩有志;张芸香;呼起跃;;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季节动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杨秀云;韩有志;;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4 李树战;田大伦;王光军;闫文德;段伟;;湖南4种主要人工林群落的细根生物量及时空动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J];土壤学报;2003年03期

6 李树战;田大伦;王光军;闫文德;朱凡;;樟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展秀丽;余新晓;严平;吴岚;;北京市八达岭林区生态修复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4期

8 权伟;连洪燕;徐侠;王丰;汪家社;方燕鸿;余水强;阮宏华;;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刘聪;项文化;田大伦;方晰;彭长辉;;中亚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增加导致细根生物量“超产”[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5期

10 肖义发;欧光龙;胥辉;;林木细根生物量分布及其动态研究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玉盛;陈光水;高人;;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净生产力[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盖志佳;氮肥密度互作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2 李瑞霞;间伐对马尾松细根生物量、形态和碳氮含量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家辉;杨树人工林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原生动密度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

2 耿鹏飞;小兴安岭4种林型细根生物量时空格局及其养分分布[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邓强;黄土高原4种植被区典型群落细根生物量和年生产量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邓飞;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5 杨秀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6 曹乐;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细根生物量及周转率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李树战;湖南4种人工林群落细根生物量时空动态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及根系呼吸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9 文智猷;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分布格局[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10 楚旭;大兴安岭主要树种细根生物量时空分布及火后变化情况[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6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26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0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