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玉米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氮素环境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0 10:05
【摘要】:为了解东北地区玉米高产田的土壤氮素环境效益,明确玉米主产区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秋收后土壤无机氮残留进行调查分析;并于公主岭、农安两地进行定位试验,通过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详细剖析了不同栽培模式和氮肥运筹下秋收后的土壤无硝态氮累积和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吉林省中部、西部玉米产区秋收后0-100cm土壤硝态氮平均累积量为90.1kg/hm2,分开写,中部平均91.7kg/hm2,西部平均88.5kg/hm2。对土壤无机氮尚有一定的环境容量。高产栽培模式可显著提高产量,氮肥水平为320kg/hm2时,可较习惯栽培模式增产936.4kg/hm2;在正常年份,高产栽培模式可显著减少硝态氮的下移,施氮后70-100cm土层硝态氮增量比习惯栽培模式平均低17.9kg/hm2,幅度达81.0%。高产高效模式适宜的施氮量为195kg/hm2,与农户模式相比四年(2009-2012)平均增产18.0%,增效14.2%。吉林省玉米种植高产高效模式适宜施氮量为195kg/hm2~225kg/hm2,施氮量为195kg/hm2时,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比与农户模式相低22.6%,可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 本研究通过优化栽培措施,实现了土壤氮素安全可持续的技术途径,,并将其用于指导生产,从而在我省在实现玉米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为实现环境友好提供技术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44
本文编号:2634428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燕;;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3期
2 赵娜;贾力;刘洪来;陈超;王X;;氮肥的环境风险及管理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11年01期
3 孙彭力,王慧君;氮素化肥的环境污染[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年01期
4 蔡派;;对加快玉米生产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03期
5 茹淑华;张国印;耿暖;王凌;孙世友;王朋峰;;不同施肥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6 王永宏;;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宁夏农林科技;2012年01期
7 郭胜利,余存祖,戴鸣钧;有机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淋失影响的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04期
8 周顺利,张福锁,王兴仁;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Ⅱ.夏玉米[J];生态学报;2002年01期
9 任理,袁福生,张福锁;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淋洗的传递函数模拟和预报[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10 王俊忠;黄高宝;张超男;杨亚军;赵会杰;朱晓燕;马培芳;;施氮量对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2634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3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