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川北长防林群落类型土壤肥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22:03
【摘要】: 本次试验采集了长江上游防护林不同群落类型的林地土壤,通过分析其理化性质和酶活性,采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法,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同林龄的柏木林地土壤肥力特征进行了讨论。 1.柏木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本研究发现随着柏木的生长、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逐渐提高,容重的变化虽规律性不明显,仍然呈现总体下降趋势;柏木林的生长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柏木的生长,土壤N、P、K、有机质表现出如余弦函数图形的震荡下降趋势,余弦周期与柏木林的生长更新周期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表明柏木林生长的一定阶段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会随着群落结构的变化得到一定上升,但是始终不能达到柏木林营造之前的水平,随着柏木林龄的增长,土壤化学指标阶段性的最大值也在降低;柏木林的生长对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大部分指标显示出震荡下降或连续下降的趋势;通过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发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依次为:迹地(对照)40a生柏木林70a生柏木林50a生柏木林30a生柏木林20a生柏木林,土壤肥力随着柏木林的生长也表现出如余弦函数图形的震荡下降趋势,因此,柏木生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综合质量。 2.通过5个群落类型之间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得分的比较,柏木纯林的土壤肥力(0.4241)相对最高,接下来依次是针阔混交林栎类林松柏混交林,土壤肥力相对最低的马尾松纯林(0.1666);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相对肥力随生长季节的变化是秋季春季夏季,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栎类林、松柏混交林的土壤相对肥力随生长季节的变化则是春季秋季夏季,群落类型总的土壤相对肥力随生长季节的变化是春季秋季夏季;5个群落类型在0-20cm土层的土壤肥力相对20-40cm土层均为高。 3.通过7个群落类型之间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得分的比较,杉木的土壤肥力(0.4676)相对最高,接下来依次是斑竹慈竹枫香针阔混交林灌木,土壤肥力相对最低的群落类型是楠竹(0.2560);灌木、杉木、枫香、楠竹、楠竹和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相对肥力随生长季节的变化是夏季秋季春季,灌木、杉木、枫香、慈竹、斑竹的土壤相对肥力随生长季节的变化则是春季秋季夏季,群落类型总的土壤相对肥力随生长季节的变化是春季秋季夏季;7个群落类型的0-20cm土层的土壤肥力相对20-40cm土层均为高。
【图文】:

持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


图220一ocm土壤容重与持水量变化Fig.2Changesofsoilvolume一weightandwater-holdingeaPacityin20一ocm由图3,4可知,随着柏木林龄的增加,O一20cm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逐渐增加,土壤的通气状况得到改善。20一0层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则呈现出先逐渐升高,到50a时又降低,再到70a时再升高的趋势。反映出随着柏木林龄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得到显著改善。与迹地(对照)相比,O一20cm层的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小于迹地,但呈现随柏木林龄增长上升的趋势,20一40cm层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在40a后开始大于迹地。O一20cm层与20一40cm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有一定差异,0一20cm层均大于20一ocm层。毛管孔隙度以20a生柏木20一oem为最低,为40.58%,非毛管孔隙以70a生柏木20一ocm为最低,为2.36%,总孔隙度以20a生柏木20-40cm为最低,为47.25%。

柏木林,土壤全氮,土壤水,演变特性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2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特性由图5、6可知,随着柏木林龄的增长,O一OCm层和20一Ocm层的土壤全氮含量先逐渐降低,到40a时急剧升高并达到峰值,,到50a时又降低,再到70a时再升高的趋势;0一20cm层的土壤水解氮呈现出先逐渐降低,到70a时急剧升高并达到峰值的趋势,20一Ocm层的土壤水解氮含量则呈现先逐渐降低,到40a时急剧升高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71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凯旋;车生泉;马少初;王瑞;达良俊;;城市化进程中上海植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和动态响应(Ⅵ):上海外环林带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谢立西;;马尾松下套种阔叶树异龄林混交实验[J];广东科技;2011年16期

3 唐樱殷;谢永贵;余刚国;吴春平;刘崇欣;毕宁;沈有信;;黔西北喀斯特土壤种子库季节动态及种子库对策[J];生态学杂志;2011年07期

4 刘巍;曹伟;;长白山云冷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1年08期

5 万群芳;何景峰;周建云;张文辉;;黄土高原文冠果种群结构及其时间序列预测[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8期

6 王志高;;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南坡植物群落结构垂直格局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7 杨元朝;李树华;任斌斌;张文秀;高玉福;;基于GIS分析威海环翠区山地生物资源保护规划[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宁璇璇;纪灵;王刚;夏炳训;丁琳;;烟台套子湾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11年04期

9 晏妮;陈椽;;贵州干流峡谷型水库——乌江渡水库浮游植物分布及水质现状分析[J];贵州科学;2011年02期

10 容丽;熊康宁;李俊良;;花江喀斯特峡谷区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群落区系特征及其相似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瑞梅;肖文发;李建文;;三峡库区柏木林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德敏;张宏;牟文彬;刘玉成;李强军;孙烨;汪毅;李良俊;;云阳人工柏木林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森林管护对策研究[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3 程瑞梅;肖文发;李建文;;三峡库区柏木林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4 廖文波;张志权;陈志明;唐长根;邓世福;;南方红豆杉的物候及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李圣法;程家骅;严利平;;东海大陆架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沈维;曹敏;;西双版纳飞机草、马唐群落的恢复潜力[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7 贺军钊;叶永忠;马克平;张桂燕;;东灵山主要群落类型的植物生活型谱和区系谱的主成分分析[A];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李博;冯佳;谢树莲;;藏南地区浮游藻类植物资源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丁圣彦;;黄河中下游典型地区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动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周春玲;张启翔;;居住区绿地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影响[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骆会欣;上海宝钢厂区绿化唱响“生态”主旋律[N];中国花卉报;2008年

2 卓玛央宗 胥森;我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完成总体规划[N];西藏日报;2001年

3 卓玛央宗 胥森;我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完成总体规划[N];西藏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陈晓星 王连伟;坚守荒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本报记者 宋波;数量与质量并举[N];中国花卉报;2003年

6 张丽娜 王昊飞;婚姻能否指望“恋检”[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吴m#麓;曹广民:小草也成气候变暖疑凶[N];北京科技报;2008年

8 郭力华 李明芬 李芯瑞   ;海南草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N];中国花卉报;2004年

9 戴海;海南草业发展具有生态效益[N];中国畜牧报;2005年

10 记者 赵永新;野生动物种群八成多获有效保护[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固堂;不同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程瑞梅;三峡库区森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3 操国兴;缙云山川鄂连蕊茶生殖生态学及土壤与植被演替关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4 胡变芳;山西省辛安泉泉域大型藻类植物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赵勇;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6 李一为;京西矿业废弃地生境特征及植被演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王鹏程;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沈烈英;上海城市森林的植被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王静;天童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再分配及降雨分量的化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宝音陶格涛;不同改良措施下退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规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波;川北长防林群落类型土壤肥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璐;不同改造及更新模式对柏木人工林虫口密度影响及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余梅生;千岛湖杉木、柏木人工林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文亮;蜀柏毒蛾危害对柏木林健康影响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6 袁字美;安徽省石灰岩山地森林群落特征及造林树种选择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7 彭志;苏州市维管束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许冬焱;缙云山自然保护区16年风灾迹地恢复群落类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王方芳;皖南石灰岩土壤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造林树种选择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10 向丽;峨眉山悬钩子属植物群落特征及资源利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35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35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b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