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元谋干热河谷潜蚀地貌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09:04
【摘要】:研究区主要位于南亚热气候带,雨季受印度洋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盆地地形封闭,焚风效应明显,是著名的“热坝”,气候干燥炎热。盆地主要受南北向大断裂控制,为一长方形断陷堆积盆地,四周为山地环绕。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的“滇中红层”和新生界的河湖相、冲洪积地层。河湖相和冲洪积地层具有结构疏松,粘结性较差,易于崩解和冲蚀的特点,持水性较差易受侵蚀而产生大量水土流失。研究区内冲沟和土林地貌分布广泛,地形支离破碎,潜蚀地貌景观随处可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论文选取区域内常见的潜蚀地貌作为研究对象,并重点研究了其中的陷穴、淘洞、竖井及土桥。研究综合利用了地质学、地貌学、形态学、统计学等方法,对潜蚀地貌发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形态特征以及发育影响因子、演化过程作了评价和分析,并建立了典型潜蚀地貌形态特征数据库,指出各潜蚀地貌在区域地貌演化中的作用及对生态地质环境的破坏过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印度板块持续北漂对亚洲大陆形成挤压碰撞,使得青藏高原持续隆升,云贵高原在此过程中间断抬升。元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各构造运动的响应,,最终在“元谋运动”结束后逐渐奠定了现今的盆地地貌基础,为潜蚀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本文将元谋盆地的演化过程划分为隆升剥蚀阶段、盆地形成及沉积阶段、湖水外泄阶段、现代地貌形成与发展四个阶段。 (2)论文分别从动力系统成因、发育方向以及空间格局三个方面对元谋潜蚀地貌进行系统分类。从动力系统成因分类,竖井、跌坑和管道属于流水型潜蚀地貌;陷穴属于重力型潜蚀地貌;土腔、土桥、土柱、土墙等属于流水-重力型潜蚀地貌。从发育方向上分类,水平潜蚀管道、淘洞、土腔、土桥属于横向潜蚀地貌;陷穴、竖井、跌坑、蝶形地、土柱、土墙属于竖向潜蚀地貌;一些非水平岩层面上发育的潜蚀管道则属于斜向潜蚀地貌。从空间格局上将潜蚀地貌分为孤立型和群聚型两种。 (3)论文指出了元谋潜蚀地貌的发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内外环境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层特性是潜蚀地貌发育的基础;新构造运动促进了潜蚀地貌的发育;当地的水文气象和植被条件则改变了潜蚀地貌的发育进程;人类活动对当地的生态地质环境的改造也间接促进了潜蚀地貌的扩散和发育。 (4)在连续多次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潜蚀地貌发育分布特征,指出了潜蚀发育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元谋组,且大多数潜蚀地貌与冲沟的分布具有密切联系,多分布于以冲沟为主的负地形地貌单元内;对四类典型潜蚀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作了定量化研究及对潜蚀的内在机理进行了阐述,建立了潜蚀地貌形态特征数据库,从“形-数-理”等多层面进行综合研究,基本厘清了典型潜蚀地貌的发育特征和机理。 (5)在传统地貌发育理论基础上,结合元谋典型潜蚀地貌单元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及发育机理,将潜蚀地貌的发育过程划分为萌芽期、年轻期、成熟期和消亡期四个阶段。指出了各潜蚀地貌之间及各潜蚀地貌与冲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以图形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潜蚀地貌的各个演化过程及各潜蚀地貌在演化过程中对地层的破坏形式及对区域地貌的形成发育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潜蚀地貌的发育是造成区域水土流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文】:

元谋县,云南省,区位


1图 1-1 云南省元谋县区位图 190 公里,距州府楚雄 143 公里。108 国道、成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图 1-1)。元谋县总面积为坝区面积约占 55%,是由元谋盆地为主体的一1)。该盆地构造上属于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是起过程中形成的众多断陷盆地之一(张叶春等为高山耸立,只有西部为低矮山梁,盆地地势由于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季受印度洋团控制,加之盆地地形封闭,具有较强的焚风 21.9℃,年均降雨量仅为 613.8mm,但年高于年降水量,因而盆地内大部分地方易受干旱

元谋县,山坡,团队,科研创新


图 1-3 元谋县沙地村挡土坝(沙地村后山山坡,镜向 46°)(3)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本文作者是西华师范大学“数字地貌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之一,论题是在导师及该团队指导与支持下确定选题的。该论文资料收集、野外调验以及仪器设备与技术团队等都得到成都理工大学数字国土与生态科学研、西华师范大学“数字地貌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以及四川省教厅自然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3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樟焰,伍永秋,崔之久;“昆仑-黄河运动”与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钟祥浩;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3 王学良;何萍;;云南元谋土林风景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4 黄万波;王景文;邱铸鼎;郑绍华;;元谋组、龙街组及昔格达组的时代对比[J];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978年04期

5 尤玉柱;刘后一;潘悦容;;云南元谋、班果盆地晚新生代地层与脊椎动物化石[J];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978年04期

6 范柱国,李峰,谈树成,李保珠;丽江—大理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环境效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年01期

7 李庆辰,蒋复初,钱方;元谋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相与环境演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年03期

8 刘志杰;孙永军;;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张建平,王道杰,王玉宽,文安邦;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10 柴宗新,范建容,刘淑珍;金沙江下游元谋盆地冲沟发育特征和过程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2640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40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7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