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福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特征与地貌景观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4:34
【摘要】: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5′36″-120°23′45″,北纬26°55′02″-27°10′03″,面积225.10 km2。福鼎地处巨型新华夏系构造东部沉降带内,南岭纬向构造横亘东端,奠定了福鼎地区主要为北东—南西,东—西向的构造格局。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其中侏罗系和白垩系最为发育。岩石主要为燕山晚期侵入岩和喜山期侵入岩,其中最具特色的为晚白垩世晶洞碱长花岗岩和新近纪斑状辉长岩。晶洞碱长花岗岩是本区主要的造景岩石,岩石呈肉红色,含晶洞2%-4%,洞径小者约3mm,大者可达10cm以上。晶洞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的深源浅成花岗岩,是陆壳伸展拉张的岩浆记录。 太姥山是中国东南沿海晶洞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发育最为良好的地区,是此类地貌的典型代表地,与其它花岗岩地貌相比有其独特性。研究区域内由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组成的峰丛,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栩栩如生的造型地貌和千姿百态的石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太姥山晶洞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的发育、演化与岩性、构造、特别是湿润的气候有关,而与处于冰川、荒漠环境的花岗岩地貌对比相去甚远。该类型遗迹对花岗岩岩石学、地貌学、新构造运动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科普价值。 花岗岩是地球的大陆上出露最多的岩石类型之一,花岗岩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之一,花岗岩景观是重要的岩石地貌景观之一,在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公园(包括国家级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这些花岗岩景观园区已为人类的科学 研究、旅游休闲、科普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福建太姥山晶洞花岗岩地貌的考察及研究,认为本区花岗岩地貌的主要类型为峰丛、石蛋、石瀑及崩塌堆积地貌等。根据地貌类型和形态特征对本区花岗岩地貌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当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岩性特征等对花岗岩地貌的形成条件及演化模式进行论述,最后对比分析了太姥山与国内其他主要花岗岩地貌的特征。
【图文】:

火成作用,太姥山,管委会,变质作用


图 2-1 火成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太姥山管委会提供)据花岗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以划分为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时,称为整相反,如果侵入体切割围岩片理、层理,接触面产状与围岩片理和一致,则称为不整合侵入体。按侵入体形态、大小可以进一步分为岩基:是规模最大的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 100km2,最大可达数万 粘度很大时,其运移能力非常有限,常常构成大岩基。这表明岩浆太大的位移,,一般称为原位花岗岩,同时也说明岩浆是缺乏挥发分发分的增加将导致岩浆的粘度和密度降低,从而增加岩浆的活动性样的侵入体岩性分布是不均一的,形成岩基的岩浆是相对低温的岩

侵入体,产状,岩墙


图 2-2 不同侵入体的形态和产状(据 Monroe J S & Wicander R,1997)④岩床:是厚薄均匀、近水平产出的整合的板状侵入体。岩床以厚度小、面积较大为特征,基性和超基性岩体常出现这类产状。其潜在的含义是岩浆粘度较小,所以花岗岩一般不以这种形式产出。⑤岩盖:是一种蘑菇状的整合侵入体,与岩盆相反,这类侵入体是顶面上凸、底面相对平整,因而是岩浆侵位深度较浅、粘度较大的标志。⑥岩墙:是一种厚度稳定,近于直立的不整合的板状侵入体,厚度一般为几十厘米到几十米,长为宽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岩墙是岩浆沿张裂隙侵入而形成的,在同一地区常形成由若干条岩墙平行分布或呈放射状分布的岩墙群。因此,岩墙的空间展布形式反映了岩浆侵位期间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或岩浆活动的阶段性。环状岩墙形成于岩浆顶板坍塌时期,放射状岩墙和椎状岩墙形成于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9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臣;刘树文;何国琦;黄宝玲;;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中元古代晚期花岗岩类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贾小辉;王强;唐功建;;A型花岗岩的研究进展及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3期

3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J];地理学报;2007年07期

4 王一先,赵振华,包志伟,李献华;浙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地壳演化──Ⅰ.显生宙花岗岩类[J];地球化学;1997年05期

5 王一先,赵振华,包志伟,李献华;浙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地壳演化──Ⅱ.元古宙花岗岩类[J];地球化学;1997年06期

6 王涛;花岗岩研究与大陆动力学[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7 洪大卫;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8 许保良,阎国翰,张臣,李之彤,何中甫;A型花岗岩的岩石学亚类及其物质来源[J];地学前缘;1998年03期

9 顾连兴;A型花岗岩的特征、成因及成矿[J];地质科技情报;1990年01期

10 马昌前;王人镜;邱家骧;;花岗质岩浆起源和多次岩浆混合的标志:包体——以北京周口店岩体为例[J];地质论评;1992年02期



本文编号:2649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49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