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吉林前郭冻融期盐碱水田土壤碳变化及储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23:44
【摘要】: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最为活跃的碳库,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土壤碳库包括土壤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然而,已有的全球变化研究成果多注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较少考虑土壤无机碳的变化,特别是冻融期土壤无机碳库的变化。在半干旱的季节性冻土区,土壤中贮存着大量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冻融循环作用可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性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改变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的碳储量,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评估。 本研究在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盐碱水田区全年候土壤有机碳变化机理及变暖潜势研究”支持下,以吉林西部前郭县盐碱水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小区实验结合的方式,对冻融期不同开发年限的水田土壤冻融特征进行了研究,监测了冻融期土壤温度、冻土深度、积雪深度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冻融期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冻融期土壤有机碳、无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探讨了冻融期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的动态迁移与转化关系,并对前郭县冻融期0 50cm水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无机碳储量的变化进行了估算。 通过对2012年10月7日至2013年5月10日整个冻融期不同开发年限水田土壤温度的监测发现,受冻融期气温及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土壤温度在不同的冻融时期变化显著。不同开发年限的土壤在同一时期,由于其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等土壤初始条件的不同,土壤温度之间存在差异,但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一致。太阳辐射量、气温及积雪覆盖情况等均会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进而控制土壤季节冻融特征。 研究不同冻融期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在季节性冻融循环的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不同开发年限、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动态变化趋势;冻融循环后,有机碳含量降低;冻融过程中有机碳在土壤剖面的分布情况发生改变。季节性冻融循环的过程中,,各样地、各土层的无机碳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的波动变化趋势;冻融循环后,各样地表层土壤的无机碳含量增加;冻融时期和土壤深度是影响冻融期无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冻融时期对土壤含水率、含盐量、pH、水解氮等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监测,发现冻融期土壤含水率、含盐量、pH、水解氮均有显著变化。冻融时期和土壤深度对含水率、含盐量、pH、水解氮的变化影响显著。冻融期土壤有机碳与水解氮、含水率、含盐量呈正向相关关系,与pH呈负向相关关系;土壤无机碳与水解氮、含水率、含盐量呈负向相关关系,与pH呈正向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季节性冻融循环的过程中有机碳与无机碳在时间与土壤剖面空间存在着迁移与转化。 在实验室测试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前郭县冻融期水田土壤0-50cm有机碳密度、无机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并利用面积加权法估算出了水田土壤0-50cm有机碳储量、无机碳储量的变化范围。研究显示,季节性冻融循环过程中,有机碳密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无机碳密度呈先增加、再减少、然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冻融结束后,土壤0-50cm有机碳储量降低、无机碳储量增加,有机碳储量为4.89×106t、无机碳储量在6.13×106t。 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全年候土壤碳库储量评估奠定基础,弥补了以往研究中仅考虑生长期土壤有机碳的不足,为深入研究冻土区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的迁移与转化关系提供参考,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局地数据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2 胡云锋,王绍强,杨风亭;风蚀作用下的土壤碳库变化及在中国的初步估算[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3 陶于祥,潘根兴,孙玉华,滕永忠,韩富顺;土壤有机碳地球化学及其与岩溶作用的关系──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8年01期

4 李跃林;郎黎明;张云;林永标;韦强;;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异质性[J];山地学报;2007年02期

5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6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7 刘启明,朴河春,郭景恒,魏鲁明,余登利;应用δ~(13)C值探讨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8 程先富,史学正,于东升,潘贤章;兴国县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9 李跃林,胡成志,张云,文锦柱;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10 杨丽霞;潘剑君;苑韶峰;;利用双指数模型预测中国不同森林带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变化(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王嫒华;吴金水;;添加~(14)C标记的有机物质对喀斯特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常书娟;张英俊;;不同种植年限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黄山;彭现宪;黄欠如;张卫建;;南方红壤稻作系统与旱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李世朋;;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冯起;刘蔚;;中国沙地土壤有机碳及其对气候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许信旺;潘根兴;;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明礼;杨浩;高明;杨九东;;利用~(137)Cs示踪技术与土壤化学物质研究滇池流域土壤侵蚀[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4 记者 齐芳 通讯员 廖琼;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N];光明日报;2006年

5 特约通讯员 胡必强;施肥不当也会加速温室效应[N];江苏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李大庆;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N];科技日报;2006年

7 ;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简介[N];科技日报;2007年

8 记者 范建;耕作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将有重要影响[N];科技日报;2005年

9 苏青;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揭晓[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科技英才 科技儿女多奇志 连创佳绩报南粤[N];广东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4 刘慧屿;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邰继承;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宋丹;下辽河平原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7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焦加国;我国不同区域典型乡村景观土壤碳氮磷的分布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10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妮;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碳库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游浩辰;林地土壤有机碳遥感反演及空间分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许卓娅;上海城市土壤有机碳、氮的空间变异结构与分布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谢光洪;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圆;海南省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D];海南大学;2012年

7 侯晓瑞;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氮空间分布与储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叶玲燕;浙江省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9 刘伟红;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复垦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薛丽佳;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1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61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