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固沙林更新迹地植被重建的土壤特性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2:13
【摘要】: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樟子松固沙林更新迹地植被重建13a后土壤特性的演变进行研究,并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枯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研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oro)公式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植被重建后土壤特性演变朝良性方向发展,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樟子松固沙林更新迹地植被重建后,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发生很大改变,林下植物偶见种数目增多,羊草、绿珠黎和朝鲜蒿是该地区林下植物的常见种,羊草、绿珠黎和画眉草是植被重建后人工林林下第一优势种。对林下枯落物层持水能力的研究表明,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率和有效拦蓄深4个指标,7种林分排名前三位的均为彰武小钻杨红刺榆山杏。(2)综合0-10cm和10-20cm土层,植被重建后土壤容重降低、田间持水量增大、饱和导水率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差异显著,其中彰武小钻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综合改良能力最明显,其次是彰武松和五角枫。植被重建13年后,与采伐迹地相比较,土壤pH值降低,其他化学性质含量均有所提高。不同植被重建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有很大差异,彰武小钻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其次是五角枫和红刺榆。植被重建后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多,细菌、放线菌、真菌相比较而言,相较于采伐迹地增加幅度最大的是真菌,各林分真菌数量都在采伐迹地的256倍以上。不同植被重建类型土壤微生物总量增加幅度差异显著,白丁香微生物数量增加的最多,其次是五角枫和红刺榆。(3)土壤的理化特性中,除容重在上下层土壤中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外,饱和导水率和pH值表现为上层土壤低于下层土壤,其他特性均表现为上层含量高于下层含量。综合不同土壤特性因子,除微生物三大类群之外,有效磷含量增加的幅度最大,其次是阳离子交换量。(4)7种植被重建类型下0-20cm土层平均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排序为:彰武小钻杨(0.88)五角枫(0.87)山杏(0.84)白丁香(0.83)彰武松(0.77)红刺榆(0.73)樟子松(0.72)。
【图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况与研究方法自然环境位于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章古台实验林场万亩林工拔 226.5m。章古台位于辽宁省西北边缘,彰武县北部,地武境内四合城乡接连,西邻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南接大德乡,,阿尔乡镇。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森林草原利用,使这一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形成了大面积沙质.1。
.1.2 优势种分布分析与区域的差别从研究样地的林下植物种类多少来看,差别较大。各林分林下植物种有 5-12 种(见.1),其中种数最多的是采伐迹地,即采伐迹地物种多样性要比人工林更为丰富,这可采伐迹地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小,且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关。由图 3.1 可知,各样地林下丰富度排序为采伐迹地(12)>樟子松(11)>白丁香(10)>山杏(9)>彰武小钻8)>彰武松(6)>五角枫(5)=红刺榆(5)。从表 3.1 可以看出,没有植物种在所 个样地中都有出现,除此之外羊草、绿珠黎和朝鲜蒿出现的样地数目相对较多,说明 3 种植物是该地区林下植物常见种。而瓦松、线麻、画眉草、冸菜、益母草等 13 种植物在 8 个样地中未重复出现,且其中有 10 种出现在不同人工林林下,占到了 76.92 3 种出现在采伐迹地,占到了 23.08%。说明樟子松固沙林更新迹地进行植被重建后,植物偶见种数目多,平均每一种人工林林下有一种偶见种。不同类型人工林林下植物种存在一定差异,羊草、绿珠黎、画眉草是植被重建后人工林林下第一优势种,其重高于同一人工林下其它物种,马唐是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第一优势种(表 2.1)。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本文编号:2668530
【图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况与研究方法自然环境位于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章古台实验林场万亩林工拔 226.5m。章古台位于辽宁省西北边缘,彰武县北部,地武境内四合城乡接连,西邻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南接大德乡,,阿尔乡镇。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森林草原利用,使这一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形成了大面积沙质.1。
.1.2 优势种分布分析与区域的差别从研究样地的林下植物种类多少来看,差别较大。各林分林下植物种有 5-12 种(见.1),其中种数最多的是采伐迹地,即采伐迹地物种多样性要比人工林更为丰富,这可采伐迹地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小,且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关。由图 3.1 可知,各样地林下丰富度排序为采伐迹地(12)>樟子松(11)>白丁香(10)>山杏(9)>彰武小钻8)>彰武松(6)>五角枫(5)=红刺榆(5)。从表 3.1 可以看出,没有植物种在所 个样地中都有出现,除此之外羊草、绿珠黎和朝鲜蒿出现的样地数目相对较多,说明 3 种植物是该地区林下植物常见种。而瓦松、线麻、画眉草、冸菜、益母草等 13 种植物在 8 个样地中未重复出现,且其中有 10 种出现在不同人工林林下,占到了 76.92 3 种出现在采伐迹地,占到了 23.08%。说明樟子松固沙林更新迹地进行植被重建后,植物偶见种数目多,平均每一种人工林林下有一种偶见种。不同类型人工林林下植物种存在一定差异,羊草、绿珠黎、画眉草是植被重建后人工林林下第一优势种,其重高于同一人工林下其它物种,马唐是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第一优势种(表 2.1)。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映翠;耿增超;陈金海;林云;;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年03期
2 栗妍;魏玮;邱扬;刘栩如;张琳;;黄土丘陵小流域植被恢复驱动下的土壤养分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6期
3 杨凤群;齐雁冰;常庆瑞;姚亚庆;黄聪;;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2期
4 王改玲;王青杵;;晋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6期
5 刘敏;吴得荣;张向峰;;三种水保树种枯落物保水功能[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1期
6 韩路;王海珍;吕瑞恒;于军;;塔里木河上游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的持水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1期
7 姚淑霞;赵传成;张铜会;;科尔沁不同沙地土壤饱和导水率比较研究[J];土壤学报;2013年03期
8 解婷婷;苏培玺;周紫鹃;李善家;张海娜;;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J];中国沙漠;2013年02期
9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王克林;曾馥平;鹿士杨;时伟伟;唐成;谭秋锦;;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的耦合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10 白可喻;戎郁萍;杨云卉;林长存;;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和土壤状况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2668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6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