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大连地区新近纪古岩溶地貌及上覆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

发布时间:2020-05-18 17:08
【摘要】:岩溶地貌在世界范围内发育较广泛,我国的岩溶地貌具有分布广、类型多等特点,以西南和华中地区分布最广。我国对岩溶地貌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近年通过地质学,地貌学,环境学,土壤学等多个学科交叉渗透研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系统的岩溶学理论。岩溶夷平面上常形成厚重的红色风化壳,国内对岩溶地貌上覆红色风化壳研究多集中在南方地区,针对北方地区研究较少,且未形成体系。大连地区的岩溶地貌发育较广泛且典型,这在北方地区较罕见,因此研究大连地区的古岩溶地貌与上覆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本文以观察大连城山头地区的古岩溶地貌形态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描述及大连地质的研究,探讨了大连地区古岩溶地貌的分布及形成机制。为了分析古岩溶地貌发育期的气候特征,在大连石槽村采集14个红色风化壳样品(包括13个剖面样品与一份基岩样品)。通过粒度与化学元素特征的分析,对我国北方地区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及剖面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发育在大连地区的古岩溶地貌以溶沟,石芽,石林的为主,偶见溶蚀洼地与漏斗。从岩溶的发育条件、发育机制、发育过程看属于岩溶发育的初期阶段。二、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砂粒含量平均值为28.46%,粉砂含量平均值为58.28%,粘粒含量平均值为13.26%。该剖面的粒度分布以粉砂为主,砂粒次之,粘粒最少,说明发育在北方灰岩基岩上的红色风化壳的粒度特征整体较粗,风化壳的发育程度较弱,在风化壳发育期内的风化作用较弱。三、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的粉粘比平均值为4.83,整个剖面的粉粘比值较高,这表明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的风化程度整体较低。第四,石槽剖面的硅元素的含量较高,除了 S4样品均超过了50%,铁、铝元素含量低,易淋溶的钾、钠等碱金属元素和钙元素含量很少。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的平均值为82.46,指示了该剖面对应的气候环境为温带气候条件下的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硅铝铁率平均值为3.33,表明该剖面的脱硅富铝作用较强。第五,根据CIA值、硅铝铁率及盐基淋溶指数随剖面深度变化情况,结合粘粒、粉砂及砂粒含量在石槽剖面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发现在石槽剖面红色风化壳发育期内,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在150cm和250cm深度出现了两个风化壳风化程度较弱的阶段,对应这一时期的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在深度100cm以上、125cm深度及300cm深度出现了三个风化壳发育较好阶段,对应这一时期的水热条件较好,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图文】:

大连,红色风化壳


地貌与上覆红色风化壳研究地点位于大连境内主要岩溶地貌区,如城山貌。逡逑红色风化壳分布在迁东半岛南部的低山丘陵区,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城山临黄海的金石园与石槽村。剖面的下伏基岩为岩溶地貌的代表型物质灰岩。逡逑候特征逡逑于东亚东部,中国东北的最南端,属于北温带。气候属于季风型温带大有一些海洋性特征。气候特点夏季温暖而潮湿,降水较多,冬季气温较为,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43]。主要气候参数见表2.1;逡逑-7-逡逑

石槽,剖面,样本


下向上采样,共采集样品14件,剖面样本从上至下依次标号为S1-S13,,再加一份风化壳逡逑下伏基岩样本。石槽剖面仅有较薄的±壤层覆盖,这可能与采样点的所受到的侵蚀、剥蚀逡逑程度有关。采样剖面的地点实况与地理位置如图2.2所示:逡逑-10-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931.5;P5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艳;岳大鹏;陈宝群;李奎;刘鹏;;陕北黄土洼天然淤地坝沉积物粒度特征与降雨关系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年06期

2 伏捷;李永化;张华;刘剑刚;;辽东半岛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初步解释[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3 钱广强;董治宝;罗万银;张正Pr;肖生春;赵爱国;;巴丹吉林沙漠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区域差异[J];中国沙漠;2011年06期

4 孙博亚;张云翔;弓虎军;岳乐平;;洛川黄土碎屑锆石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张威;郭善莉;李永化;李云艳;;辽东半岛黄土粒度分维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6 刘富刚;;鲁西北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分布成因研究[J];人民黄河;2008年07期

7 熊志方;龚一鸣;;北戴河红色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8 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尹秋珍;袁宝印;刘东生;;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7期

9 徐树建;潘保田;李琼;高红山;王均平;胡春生;;陇西盆地末次冰期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10 吴孔运,孙海龙,汪进良,刘再华;重庆金佛山岩溶作用驱动因素初探[J];中国岩溶;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殷瑞敏;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粒度分布特征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70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70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a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