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历史时期晋北森林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1:00
【摘要】:晋北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偏南地区,历史上被农耕和游牧的政权交替掌握,区域内森林的分布随朝代变迁具有其独特性,回溯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的分布特征对于晋北今后的森林恢复和生态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历史时期晋北森林分布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历史时期晋北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也能为晋北森林现状的定位提供依据。本文搜集大量史料分析晋北自秦汉以来森林生态系统的变迁,阐述了变迁发生的原因及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之后的运动方向,总结出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生态系统变迁的格局。同时,基于土壤与植被的响应关系,通过对晋北土壤进行质量评价,推测得到晋北土壤与植被的演变模式。进而在GIS技术支持之下综合考虑晋北森林生态系统变迁格局、晋北植被的演变模式以及晋北的人类活动强度,对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空间模拟。研究表明:(1)自秦汉以来,晋北的森林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直至建国后晋北的森林状况开始好转。生态退化主要是各种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其中,农牧焚垦、军事破坏及木材外用是晋北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改变了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生态系统的状况,建国后森林生态系统的好转亦与人类活动有关,主要是因为人类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提高,保护残余森林,大力度植树造林,使晋北森林在建国后逐渐改善。(2)历史时期森林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棕壤是晋北最理想的土壤,随着森林不断被破坏,针阔叶混交林植被逐渐演变为草灌植被甚至是草丛,土壤也由棕壤演变为栗褐土、栗钙土甚至是粗骨土等。土壤与植被是不断适应与改造的过程,虽然二者的演变存在时间滞后,但从超过百年的长时间尺度来看,土壤与植被的演变方向是一致的。(3)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的空间分布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基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分析,在现代植被格局和土壤格局的约束下得到了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的模拟图。通过将晋北森林空间分布的模拟图与现状图叠加进行GAP分析,认识到晋北森林的现状略优于元朝时期,但依然数量少,质量差。因此,在晋北今后的森林恢复工作中,应对现有保存完好的天然森林进行重点保护,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强度,此外,森林恢复可以与土壤恢复相结合,引导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合理规划、分配土地用途对重建晋北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也十分必要。就本文的研究而言,对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的空间分布模拟仍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基于有限史料分析了六个历史时期晋北森林的变迁格局,并在分析土壤-植被响应关系的基础上推测晋北土壤、植被的演变模式,进而模拟得到晋北汉朝末年、元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三个时间断面晋北森林的复原图。在未来研究中,发掘更加连续和详尽的史料,同时引入更加先进的数量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以及更加细致和准确的模拟手段,都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区域分布,区位,概况,吕梁山北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置及地貌类型究区晋北指山西省北部(38°39'-40°44'N,,110°56'-114°32'E),地其行政范围包括忻州市、朔州市、大同市的共 20 个县(区),2。海拔为 690~3059 m,山地主要是东南部的恒山、五台山和西部吕梁山北段。研究区中部为大同盆地,其余区域分布着破碎的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华;赵冰清;白中科;上官铁梁;段毅豪;张婕;郭东罡;;半干旱区露天矿生态复垦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相关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4年09期

2 徐庆勇;黄玫;李雷;唐磊;王军邦;;晋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GIS综合评价[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3 张连伟;;中国古代森林变迁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12年03期

4 杨帆;刘金山;贺东北;;我国森林碳库特点与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年01期

5 段红云;;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发展特点[J];学术探索;2011年04期

6 张文涛;严耕;;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研究述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7 谢勇;王世航;程先富;;基于GIS的安徽省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12期

8 李艳;李鹏;赵忠;张良恩;孙楠;;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9 宋洪涛;张劲峰;田昆;郭华;陈华丽;刘忠杰;薛阳富;;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林地土壤化学响应[J];西部林业科学;2007年02期

10 王建文;王有年;;一万年来导致华北、西北地区天然林不断减少诸因素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671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71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