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邵阳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碳氮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21:46
【摘要】:本论文以邵阳县石漠化地区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栾树纯林和封山育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和土壤样品化学分析,研究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坡位、不同林龄的土壤碳氮特征及储量,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碳吸存能力的差异,探索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一土壤协同恢复下土壤碳氮的变化特征,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及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容重为:栾树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枫香+湿地松混交林侧柏纯林封山育林,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平均含水量在16.03-23.73%之间。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略微升高。 (2)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栾树纯林(40.63g/kg)封山育林(36.82g/kg)侧柏纯林(26.22g/kg)侧柏+枫香混交林(24.65g/kg)枫香+湿地松混交林(21.49g/kg),且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全P差异不显著(p0.05),其均含量在0.10~0.28g/kg之间。K平均含量在2.49-3.32∥kg之间,Ca平均含量在2.62~21.30g/kg之间,Mg平均含量在2.94~4.16g/kg之间。 2、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1)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栾树纯林封山育林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递减,各林分变化幅度不同,且各土层之间的差异显著;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且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同一植被恢复模式下,不同坡位有机碳含量变化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在5种植被恢复模式中差异显著,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机碳碳密度为43.87~93.92t/hm2,其中0-15cm有机碳密度的贡献率达66%以上 (2)通过对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各因素分析表明,与土壤TN、C/N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而与土壤容重、含水率、pH的相关关系表现不一致。这说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受这些因素影响程度不同。 3、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全氮含量及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1)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全氮含量为:栾树纯林封山育林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均为:下坡中坡上坡,表明不同的坡位对土壤全氮含量有较大影响,随着坡位的增高而减低。另外在同一坡位的土壤剖面上,土壤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在5种植被恢复模式中差异显著,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机碳碳密度为4.77~7.88t/hm2之间。 (2)5种植被恢复模式全氮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不均一,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5种植被恢复模式地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R一0.325);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pH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除了侧柏纯林全氮与C/N为负相关性外,其它植被恢复模式全氮与C/N极显著正相关性,表明侧柏纯林土壤氮素大部分以无机氮形式存在,而其他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中氮素主大都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香真,陈佐忠;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N、P含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1998年02期

2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3 王献溥,胡舜士;广西石灰岩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学特点[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4 宋林华;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5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不同石漠化程度岩溶峰丛洼地系统景观格局的比较[J];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6 袁道先;“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7 王宇,张贵;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8 李跃林,胡成志,张云,文锦柱;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9 苏宗明,李先琨;广西石灰岩山地封山育林效果的分析[J];广西植物;1990年04期

10 屠玉麟;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贵州环保科技;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守龙;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循环[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振群;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退化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原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D];青海大学;2009年

2 李金芬;云雾山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分布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1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71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