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基于全球土地覆盖产品的安徽省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9:48
【摘要】:土地覆盖体现了密切的人地关系,在地球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景观格局密切相关并相互补充。随着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发展和研究模型与方法的改进,全球土地覆盖(Global Land Cover, GLC)产品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然而,目前基于GLC产品的研究工作很少涉及到土地覆盖变化监测和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本文以具有皖北、皖中和皖南三大区域性特点的安徽省作为研究区,首先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中国GLC产品(GlobeLand30)对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的全球土地覆盖产品(MCD12Q1)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 Biosphere Programme, IGBP)、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UMD)、叶面积指数和植物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分量(Leaf Area Index and Fractional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LAI/FPAR)、 MODIS衍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和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al Type, PFT)这五种分类系统进行了一致性分析,得出IGBP分类方案最适宜于安徽省的土地覆盖研究;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考虑,选取了其他GLC数据中的GlobCover产品,并结合MCD12Q1产品的IGBP分类系统,实现了研究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合适的景观指数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规划政策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省域尺度MCD12Q1分类一致性评价。通过知识规则(Knowledge Rule, KR)和C4.5决策树(Decision Tree, DT)分类算法,统一MCD12Q1数据的五个分类体系和GlobeLand30数据的分类体系,将土地覆盖类型划分为“林地”、“草地”、“耕地”、“湿地”和“人工表面”五类,并从面积一致性、空间一致性、分类精度和景观多样性四个方面,评价了皖北、皖中和皖南三个区域的分类一致性。结果表明,通过相关系数R的分析,MCD12Q1数据中IGBP分类体系的一致性最好;由空间相似性D可知,由于“林地”和“其他”两种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错分,LAI/FPAR分类体系的“林地”一致性最差,为58.17%;三个子区域中NPP分类系统的一致性指数OA由1.61%变为56.23%,具有区域局限性;LAI/FPAR与GlobeLand30的多样性指数MSIDI和MSIEI差距最大,一致性最差。(2)安徽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研究。利用2005年和2009年的GlobCover数据以及MCD10Q1数据的IGBP分类方案,分别从土地覆盖时空变化总体分析、土地覆盖类型间转移分析和土地覆盖空间变化动态度分析这三个方面研究了安徽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5—-2009年安徽省“林地”类型面积增加,“湿地”类型面积减少,同时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I2009-20050,说明安徽省处于土地利用结构发展阶段;MCD12Q1中“草地”类型动态度|K|=0.12,年变化率最大;MCD12Q1数据和GlobCover数据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C分别为3.06%和0.90%,说明研究区具有较小的土地覆盖年变化率。(3)安徽省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分析。从景观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研究了安徽省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结果表明,2005—2009年安徽省“耕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数目Np和斑块密度pD减小,“湿地”的NP和PD值增加,“人工表面”的Np和pD值不变,“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破碎度较大;“耕地”的类型边缘减弱,聚集性变小,“湿地”的类型边缘增强,聚集性变大,“人工表面”的聚集性和形状复杂性不变;“耕地”的CLUMPY值由0.8995变为0.9050,聚集性较高,并且分布趋向于更加集聚;MCD12Q1和GlobCover数据中HT的值分别由0.9642、0.8867变为0.9053、0.8751,说明2005—2009年安徽省的景观异质性变小。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峰;王桥;王文杰;申文明;罗海江;刘晓曼;;美国高分辨率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年06期

2 冉有华;李新;卢玲;;四种常用的全球1km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区域的精度评价[J];冰川冻土;2009年03期

3 白燕;王卷乐;宋佳;;中国1:25万土地覆盖遥感制图精度评价——以鄱阳湖地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4 刘宝银;滦河口及其附近土地覆盖类别的信息解译[J];黄渤海海洋;1990年04期

5 仝川;龚建周;贾钧;李慧;;准格尔丘陵沟壑区五分地沟流域土地覆盖分析(英文)[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6 聂娟;王薇;张宝军;;深圳市土地覆盖格局空间变化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9年03期

7 刘洪江;陈丽晖;刘连忠;;信息重分类在土地覆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澜沧江梯级电站库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9年06期

8 李学杰;万荣胜;;遥感方法研究珠江口近二十多年来土地覆盖的变化[J];南海地质研究;2006年00期

9 刘向培;王汉杰;何明元;史小康;;三种土地覆盖遥感数据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4期

10 李宏伟,王洁宇,郭春霞;郑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测绘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有松;陈利军;;30米国家土地覆盖数据的生产与建库[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建裕;詹远增;毛志华;陆丽珍;陈宁华;;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的海岛土地覆盖高分辨率重建[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3 赵有松;陈利军;汤海;廖安平;;国家土地覆盖数据的生产与建库[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管仲;田庆久;;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光谱混合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有松;陈利军;廖安平;汤海;;30米国家土地覆盖数据的生产与建库[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传胜;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丁建丽;刘高焕;;基于遥感与GIS的于田绿洲土地覆盖动态演变研究(长摘要)[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任福文;;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TM图像土地覆盖自动分类中确定土地类型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尹京苑;李成范;;利用独立分量分析进行遥感图像土地覆盖信息提取[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欧立业;;GIS支持下基于知识的分层综合分类法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信息提取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张佳华;姚凤梅;;土地覆盖侵蚀的遥感、GIS与灰色预测模型研究——以南方山地丘陵区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建华;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实现汇总共享[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2 杨立民 朱智良;未来的遥感技术[N];科技日报;2001年

3 ;用数字描述神州大地[N];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延昊;中国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影响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2 刘颖;基于半监督集成支持向量机的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3 黎治华;基于MODIS反演重构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辰;大同市土地覆盖与生态环境变化遥感分析与评价[D];南京大学;2015年

2 左艳;基于全球土地覆盖产品的安徽省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袁定波;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周翔;株洲市土地覆盖遥感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福辉;基于遥感的张家界市永定区土地覆盖动态监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李珊;基于遥感影像的大区域土地覆盖动态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龚建周;准格尔地区流域尺度土地覆盖现状、动态及景观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赵德刚;MODIS数据在全国1:100万土地覆盖制图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9 郑凯;利用多光谱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王荣静;基于SVM的MODIS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93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93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7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