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
【图文】:
强调人类活动对景观和其他尺度上生态学系统的影响,强调生态系统的空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20]。李哈滨等,提出景观生态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组分的影响[20]。郭晋平[18]通过如下所示的图,展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观生态学处于生态系统生态学之上,而处于区域生态学之下,是生态学分支。程维明也通过图示的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景观生态学与学科的相互关系,包括与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的相互关系以及景观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看出,景观生态学继承和发展了地理学和生态学各自的,即地理学大范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小尺度上的“垂直分析”方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演化及其规划,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图 1-2 地理学、景观学、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及研究内容1.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是特洛尔于 1939 年利用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次提出,主要侧重于区域内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以实现对自然条件的综合研究。此外,他还强调景观生态学是将摄影测量学、地理学和植被生态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研究[11]。同时,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开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涛;赵冬至;张丰收;卫宝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大洋河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2 王凯;田国行;;基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宏观土地利用优化研究——以河南省铜山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3 曾丽云;韦素琼;;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申怀飞;付昆;丁圣彦;梁国付;;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5 李婷;赖华;张世熔;;岳池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4期
6 刘春雨;赵军;刘英英;党国锋;师银芳;;2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LUCC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7 蒋群星;李际平;袁晓红;赵春燕;;基于GIS的桃源县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8 张彬彬;韩海荣;梁大双;康峰峰;张丽谦;刘利;;基于遥感的京西北山地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白林波;白明生;石云;;基于RS与GIS的银川市湿地景观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10 许妍;高俊峰;高永年;;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太湖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毅华;叶长盛;;华南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典型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2 饶卫民;章家恩;肖红生;周庆;;广州白云区农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内在驱动力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高爱;夏丽华;;广州市江河岸线景观格局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妍;唐南奇;郑斯见;;永春县整体尺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晓燕;刘康;秦耀民;;基于GIS的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分析及其优化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6 张戈丽;王立本;董金玮;;基于泉域景观格局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让会;;基于遥感及GIS技术的内陆河流域生态景观格局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8 李传哲;于福亮;刘佳;;张掖市景观格局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9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刘瑞芳;王孟本;;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洁;让市民享受城市中的幽静[N];遵义日报;2010年
2 重花;水族箱内景观类型[N];东方城乡报;2007年
3 陈姝;三年建万公顷生态风景林[N];深圳商报;2006年
4 记者 江彦博;将陕西建成生态省[N];农民日报;2000年
5 朱建宁;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徐克强;新余市:喜看新绿满枝头[N];经济日报;2010年
7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汪永华;营造景观异质的环城绿带[N];中国花卉报;2005年
8 铁铮;师法自然:园林设计之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徐春静;魅力大庆 因湿地更美[N];大庆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凌翌;未来五年把龙泉山脉装扮成一条景观风景带[N];成都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关瑞华;基于3S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及监控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斌;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史志华;基于GIS和RS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土壤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6 乔志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米金套;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卫平;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高凯;多尺度的景观空间关系及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尤勒;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景观格局的动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黄华兵;基于遥感与GIS的景观类型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5年
3 郑登贤;基于RS与GIS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分析——以福州市南台岛为例[D];福州大学;2005年
4 王琳;南通市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范莉;重庆市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的遥感定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杨洲;金堂县云合镇景观格局及水土流失风险性评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7 王继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板凳河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邵洪伟;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俊芬;基于“3S”技术的额济纳绿洲景观格局与空间邻接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李悦丰;张家界市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8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9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