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

发布时间:2020-06-05 22:11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所采纳,作为一种研究技术手段,同时,遥感也成为地理数据获取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GIS和遥感技术为支撑,利用1977年MSS影像数据、1988年TM影像数据、1999年ETM影像数据以及2010年TM影像数据四个时期的卫星影像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分布状况以及景观格局的演化进行分析,对四个时期内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征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总结四个时期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1977年至2010年的格局演化动态分析,分析各个时期景观格局的各方面的变化,并总结33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同时,采用转移概率矩阵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保护区内各种景观类型的面积转移情况,从而定量地掌握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所发生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此外,对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找出导致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 同时,本文还利用CA-Markov模型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未来趋势进行尝试性地预测研究,并首先通过模型预测2010年景观格局状况,对预测模型进行精度检验,模型精度的验证采用修正的Lee-Sallee形状指数,最后通过模型预测2021年研究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并对预测的结果采用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详细剖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未来景观格局的发展趋势。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动态演化过程及驱动力以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系列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景观生态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的综合以及景观生态学领域中对自然保护区方面的景观格局研究方向的发展,因此,本文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与现实价值。
【图文】:

示意图,景观生态学,示意图,生态学


强调人类活动对景观和其他尺度上生态学系统的影响,强调生态系统的空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20]。李哈滨等,提出景观生态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组分的影响[20]。郭晋平[18]通过如下所示的图,展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观生态学处于生态系统生态学之上,而处于区域生态学之下,是生态学分支。程维明也通过图示的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景观生态学与学科的相互关系,包括与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的相互关系以及景观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看出,景观生态学继承和发展了地理学和生态学各自的,即地理学大范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小尺度上的“垂直分析”方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演化及其规划,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


图 1-2 地理学、景观学、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及研究内容1.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是特洛尔于 1939 年利用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次提出,主要侧重于区域内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以实现对自然条件的综合研究。此外,他还强调景观生态学是将摄影测量学、地理学和植被生态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研究[11]。同时,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开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涛;赵冬至;张丰收;卫宝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大洋河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2 王凯;田国行;;基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宏观土地利用优化研究——以河南省铜山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3 曾丽云;韦素琼;;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申怀飞;付昆;丁圣彦;梁国付;;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5 李婷;赖华;张世熔;;岳池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4期

6 刘春雨;赵军;刘英英;党国锋;师银芳;;2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LUCC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7 蒋群星;李际平;袁晓红;赵春燕;;基于GIS的桃源县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8 张彬彬;韩海荣;梁大双;康峰峰;张丽谦;刘利;;基于遥感的京西北山地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白林波;白明生;石云;;基于RS与GIS的银川市湿地景观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10 许妍;高俊峰;高永年;;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太湖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毅华;叶长盛;;华南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典型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2 饶卫民;章家恩;肖红生;周庆;;广州白云区农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内在驱动力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高爱;夏丽华;;广州市江河岸线景观格局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妍;唐南奇;郑斯见;;永春县整体尺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晓燕;刘康;秦耀民;;基于GIS的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分析及其优化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6 张戈丽;王立本;董金玮;;基于泉域景观格局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让会;;基于遥感及GIS技术的内陆河流域生态景观格局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8 李传哲;于福亮;刘佳;;张掖市景观格局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9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刘瑞芳;王孟本;;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洁;让市民享受城市中的幽静[N];遵义日报;2010年

2 重花;水族箱内景观类型[N];东方城乡报;2007年

3 陈姝;三年建万公顷生态风景林[N];深圳商报;2006年

4 记者 江彦博;将陕西建成生态省[N];农民日报;2000年

5 朱建宁;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徐克强;新余市:喜看新绿满枝头[N];经济日报;2010年

7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汪永华;营造景观异质的环城绿带[N];中国花卉报;2005年

8 铁铮;师法自然:园林设计之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徐春静;魅力大庆 因湿地更美[N];大庆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凌翌;未来五年把龙泉山脉装扮成一条景观风景带[N];成都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关瑞华;基于3S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及监控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斌;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史志华;基于GIS和RS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土壤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6 乔志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米金套;澳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卫平;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高凯;多尺度的景观空间关系及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的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尤勒;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景观格局的动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黄华兵;基于遥感与GIS的景观类型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5年

3 郑登贤;基于RS与GIS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分析——以福州市南台岛为例[D];福州大学;2005年

4 王琳;南通市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范莉;重庆市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的遥感定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杨洲;金堂县云合镇景观格局及水土流失风险性评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7 王继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板凳河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邵洪伟;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俊芬;基于“3S”技术的额济纳绿洲景观格局与空间邻接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李悦丰;张家界市城区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8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98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c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