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00:21
【摘要】:农林经营措施对系统碳固定有着显著影响。开展复合经营系统固碳和碳循环的研究,对全面分析和评价银杏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苏省泰兴市不同银杏(Gingko biloba L.)复合经营方式和传统农业经营方式(银杏-桑树(GM),银杏-小麦-花生(GWP),银杏-油菜-花生(GRP)模式、林下抛荒模式(GNT)和小麦-花生模式(WP))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储量、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5年的跟踪研究(2008-2012年),,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为揭示银杏复合经营碳循环机理、全面分析和评价复合系统的固碳价值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银杏复合经营系统和经营时间显著影响了系统银杏和林下作物碳储量。复合系统中生物碳储量显著高于农地,并随着复合时间延长显著上升,持续经营5年之后,不同复合系统中生物碳储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仍然高于农地。可见,银杏复合经营促进了系统生物碳储量。 2、银杏复合系统模式下在0-20cm层次中土壤碳储量随着经营时间呈现上升趋势;而不同复合模式下凋落物碳储量随经营时间变化各不相同;不同复合系统下土壤碳储量和凋落物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农地;GM模式下土壤碳储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复合模式;经过5年持续经营之后,GNT模式凋落物碳储量显著高于其它模式。长期银杏复合经营在促进土壤碳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系统凋落物碳储量。 3、银杏复合系统总碳储量随着复合经营时间呈现上升趋势。银杏复合系统总碳储量显著高于WP模式,GM模式中总碳储量显著高于其它银杏复合模式。所有模式中,土壤碳储量比例最高。长期银杏复合经营提升了系统总碳储量。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碳储量是影响总碳储量的主要因素。 4、不同凋落物及其组成显著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速度。不同复合系统中凋落物残留率随着经营时间而发生变化,均显著低于农业模式。复合系统下凋落物碳释放量显著高于农地。不同模式间凋落物碳释放量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其中,GM和GNT模式中,凋落物碳释放量随着复合时间显著增加。持续经营5年之后,GNT模式下凋落物碳释放量显著高于其它模式。银杏复合系统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同时促进了凋落物碳释放。 5、银杏复合系统显著影响了土壤总呼吸、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不同年份间,复合系统下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农地。银杏复合系统中土壤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碳损失随着复合经营时间普遍呈现增加趋势。而不同复合系统中根系呼吸在不同年份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经过5年持续经营之后,GNT模式下土壤总呼吸、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碳释放均最高。可见,银杏复合经营促进了林下土壤总呼吸、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碳排放。 6、银杏复合系统土壤中每年均能固定大量的碳,而且随着林分生长,系统的土壤固碳能力和土壤碳截留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但是在开始抛荒的初始阶段会导致系统土壤碳流失;GM模式中,土壤碳截留能力优秀,并能促进了系统碳储量。长期复合经营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土壤固碳和碳截留能力。 7、银杏复合模式间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在GNT模式下,有机碳和及其组分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了易氧化碳外,GRP和GWP模式下复合系统下土壤有机碳和有机碳组分均呈现上升趋势;在经过长期银杏复合经营之后,除了无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组分外,复合系统下其它有机碳组分均显著高于WP模式。 8、银杏复合经营土壤中,酶活性在5年持续经营过程中变化趋势各不相同。GWP、GRP和GM模式下内切葡聚糖酶、漆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GNT模式下,外切葡聚糖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见,长期银杏复合经营促进了纤维素分解相关酶、木质素分解相关酶和木聚糖酶活性。 9、银杏复合经营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在5年持续经营过程中变化趋势各不相同。GWP和GRP模式中,这3个指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GNT模式中,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到了2012年,GNT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碳和土壤基础呼吸显著高于其它模式。农地中土壤代谢熵显著高于复合系统,而微生物熵和变化规律较差。总的来说,长期银杏复合经营促进了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碳、土壤基础呼吸和可矿化碳等微生物活性。 综上所述,长期银杏复合经营可以有效的提升系统中生物、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并能够促进系统中凋落物分解碳释放和微生物呼吸碳释放;此外,银杏复合系统也促进了土壤中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的碳组分、凋落物分解过程相关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从系统碳储量来说,GM模式下复合系统固碳能力最强;而在GNT模式中,系统凋落物碳释放高,同时,微生物呼吸碳损失也高。在银杏复合系统中,影响土壤凋落物碳释放的因素主要是:轻组有机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的主要因素为:可溶性有机碳、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土壤碳截留的因素为:易氧化碳、木聚糖酶活性和累积可矿化碳含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8.5;S714

【图文】:

银杏,农作物,样地


图 2-1 银杏与农作物复合模式 图 2-2 银杏与桑树复合模式Fig. 2-1 Ginkgo and crops complex models Fig. 2-2 Ginkgo and Mulberry complex model1.3 指标测定1.3.1 银杏生物量测定在每种银杏复合模式中随机设立 20m×30m 的样地,在样地内进行每木调查,分别008-2012 年每年的 4 月份测量地径。在 2011 年,分别按径阶各选标准木 3-5 株,用分割法测定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采用挖掘法测定地下根系生物量;并分别建立各

银杏,桑树


图 2-1 银杏与农作物复合模式 图 2-2 银杏与桑树复合模式Fig. 2-1 Ginkgo and crops complex models Fig. 2-2 Ginkgo and Mulberry complex model1.3 指标测定1.3.1 银杏生物量测定在每种银杏复合模式中随机设立 20m×30m 的样地,在样地内进行每木调查,分别008-2012 年每年的 4 月份测量地径。在 2011 年,分别按径阶各选标准木 3-5 株,用分割法测定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采用挖掘法测定地下根系生物量;并分别建立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全,桑卫国,李曰峰,王宗泉,盖文杰;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S1期

2 赵传燕,冯兆东,刘勇;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以张掖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3 李跃林,胡成志,张云,文锦柱;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4 王佳丽;黄贤金;陆汝成;肖思思;郑泽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脆弱性评估——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碳储量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4期

5 Dolf Gielen;Hiroshi Yagita;赵海珍;;日本的碳储量[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2年01期

6 焦燕;胡海清;;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7 李跃林,彭少麟,赵平,任海,李志安;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8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9 韩艳莉;陈克龙;汪诗平;;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植被碳储量研究——以果洛藏族自治州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5期

10 王兵;杨清培;郭起荣;赵广东;方楷;;大岗山毛竹林与常绿阔叶林碳储量及分配格局[J];广西植物;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3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4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鲁丰先;赵丽琴;;开封市农作物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6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谢军飞;;1990-2010年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储量与固碳量研究[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8 田蓉;曹春香;徐敏;张颢;赵坚;陈伟;郑盛;;基于RS的三江源湿地碳储量估测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9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敏;周广胜;;中国林业用地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宗炜;中国森林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做贡献[N];科技日报;2010年

2 章升东;全球森林总体上正由毁林转向恢复[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3 延宏;把脉碳循环重建生态学[N];科技日报;2003年

4 王春峰;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排放议题谈判达成新共识[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记者 贡佳萍 温雅莉 林泽攀 王建兰;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总量157亿吨[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6 记者 王海燕;本市建成105万公顷林地 年吸收二氧化碳967万吨[N];北京日报;2008年

7 记者 朱广菁;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8 春生;森林间接减排量达5亿多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9 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 王春峰 供稿;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排放议题谈判取得新进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丁洪美 雷姝彦;森林 平衡全球气候的一个支点[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雷;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刘恩;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陶玉华;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李海玲;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周伟;徐州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向仰州;海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时空格局[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李燕;福建邵武杉木成熟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王秀云;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光华;北京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金相;戴云山黄山松林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2 周文昌;火干扰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3 杨晓菲;河南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与环境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詹自强;上海佘山地区毛竹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曹娟;喀斯特贵阳市4种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6 刘婷岩;不同结构的水曲柳与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张田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刘书剑;沽源县森林碳储量遥感动态监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少华;基于遥感和地面样地信息的区域森林碳储量估计方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1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11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9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