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模拟氮沉降对人工幼林土壤氮动态及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05:37
【摘要】: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类对氮循环的干扰增加,其直接结果就是活性氮(Nr,reactive nitrogen)增加,导致进入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氮素增加。温室效应是最引人关注的全球气候问题之一。森林作为温室气体源与汇的统一体,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氮沉降增加和全球变暖两大全球气候问题背景下,本文在广州东北郊增城设置三个氮沉降处理,分别为N0(N:0g m~(-2)yr~(-1))、N5(N:5g m~(-2)yr~(-1))以及N10(N:10g m~(-2)yr~(-1)),用NH_4NO_3作为氮源,模拟氮沉降试验,探究氮沉降对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幼林土壤氮动态以及温室气体(CH_4、CO_2、N_2O)排放的影响。通过对表层土壤(0-20cm)、0-60cm剖面土壤,以及三种温室气体在冬春两季上午下午的排放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土壤碳素,包括总碳和有机碳,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期间,并无显著变化。土壤碳素主要以有机碳的形式出现,无机碳所占的比例很小,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与总碳、全氮基本一致。在0-60cm垂直方向上,土壤碳素分布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土壤深度加大,碳素含量降低。 (2)外加氮源并未引起土壤全氮的增加,土壤全氮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期间,无明显变化 (3)以NH_4NO_3作为氮源的模拟氮沉降,对人工幼林地的土壤酸化存在一定潜在风险,随着土层加深,pH呈现出下降的趋势,N0、N5、N10在0-60cm深度上的pH分别是7.01±0.06~5.93±0.04,697±0.10~5.84±0.20,6.81±0.10~5.72±0.29。 (4)N5、N10模拟氮沉降水平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在0-60cm各个深度土壤层中都表现为比对照组要高,硝态氮的季节性变化明显,N0、N5、N10表层0-20cm土壤在冬春两季的范围分别是:0.94±0.07~4.45±0.61mg kg~(-1),0.97±0.04~9.03±1.38mg kg~(-1),1.17±0.08~5.42±2.86mg kg~(-1)。 (5)铵态氮在0-20cm深度中,外加氮源使得氮素流失,铵态氮含量低于对照组,铵态氮在较深的土层中有较多的积累,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N0、N5、N10在0-60cm深度土壤中的含量范围分别是:0.19±0.21~0.81±0.06mg kg~(-1),0.14±0.13~0.89±0.10mg kg~(-1),0.23±0.09~1.08±0.20mg kg~(-1)。 (6)用脂磷表征土壤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在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含量有显著性影响,N5,N10模拟氮沉降水平下,土壤微生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N0,微生物含量在30-40cm土层中出现峰值。 (7)在春季(P=0.077)CO_2在不同氮沉降水平下的排放差异要比冬季(P=0.292)明显,表现为氮沉降增加对CO_2排放有促进作用。一天之内,CO_2在上午和下午的排放情况也有显著差异(P=0.015)。在施氮6天后(4月27日),N5和N10的CO_2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氮输入越多,促进作用越明显。 (8)不同氮沉降水平下,土壤N_2O排放总体上没有显著不同。但有一处例外,4月27日(施氮6天后),N5、N10的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对照组N0(4月27日下午对应的P值为0.043),同时高于施氮前4月21日(对应的P值为0.077),这说明了,施氮在短期之内对木荷人工幼林土壤的N_2O排放有促进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
【图文】:

氮循环,水生生态系统,氮沉降,陆地生态系统


第二章 氮沉降对人工幼林土壤氮动态的影响料的燃烧,含氮肥料大量使用,以及畜牧业快速发展,NOx和 NHx)浓度上升。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含量不断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输入[5]。

氮循环,水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类活动


图 1-1 氮循环的简化模式(卢蒙[6])Fig 1-1 A simplified model of nitrogen cycle (from Lu Meng)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仁,米丰杰,白乃彬;中国降水化学数据的化学计量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张燕;崔学民;樊明寿;;大气氮沉降及其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7年07期

3 黄美艳,肖辉林;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对森林营养和胁迫敏感性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97年02期

4 魏谷;于鑫;叶林;盛杰;李睿华;刘波;王松生;;脂磷生物量作为活性生物量指标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9期

5 莫江明;方运霆;李德军;林而达;李玉娥;;鼎湖山主要森林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J];广西植物;2006年02期

6 常运华;刘学军;李凯辉;吕金岭;宋韦;;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2年06期

7 陈伍爱;;增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景观构建与产业发展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8 王文兴,丁国安;中国降水酸度和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J];环境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9 邓仕坚,陈楚莹,张家武,汪思龙;树冠及叶凋落物对模拟酸雨缓冲能力的初探[J];环境科学;1992年03期

10 林岩;段雷;杨永森;赵大为;张冬保;郝吉明;;模拟氮沉降对高硫沉降地区森林土壤酸化的贡献[J];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本华;大气氮沉降对中国亚热带不同立地森林红壤酸化及其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3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23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1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