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然次生林占我国森林面积的一半,成为中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次生林的经营管理问题日渐成为林业发展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方式与管理策略影响土壤肥力变化发展的方向与程度,而以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特征为代表的土壤生物学肥力又是揭示土壤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华西雨屏区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及人工更新成的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林、巨桉(E.urophyllaS.T. Blake×E.grandisW. Hillex.)林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成柳杉林、巨桉林和慈竹林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4种林分土壤pH在4.12±0.03-5.38±0.20之间,慈竹林、巨桉林和柳杉林土壤pH分别增加了0.87(P0.05),0.59(P0.05)和0.10;土壤容重在1.05±0.15g·cm-3~1.4±0.03 g·cm-3之间,与天然次生林相比,慈竹林、巨桉林和柳杉林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0.23g·cm-3、0.22 g·cm-3和0.11g·cm-3;自然含水量在70.9%-60.53%之间,柳杉林、巨桉林和慈竹林分别比天然次生林自然含水量下降了2.00%、5.25%和9.21%。这表明,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变得相对板结,固持水份能力也有所下降。(2)天然次生林更新成柳杉林、巨桉林和慈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全钾、速效钾、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0-40cm土层中,有机碳分别降低2.24 g/kg、6.75 g/kg和8.62 g/kg,全氮分别降低了0.23 g/kg、0.46 g/kg和0.52 g/kg,水解性氮分别降低了34.01 mg/kg、54.26 mg/kg和86.96 mg/kg,全钾分别降低了4.99 g/kg、6.10 g/kg和6.46 g/kg,速效钾分别降低了20.15 mg/kg、35.47 mg/kg和44 mg/kg,全磷分别降低了168.87 mg/kg、241.72 mg/kg、和307.79 mg/kg,有效磷分别降低了0.55 mg/kg、1.1 mg/kg和1.57 mg/kg。这说明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各养分含量降低。(3)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成柳杉林、巨桉林和慈竹林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降低(P0.05),但3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天然次生林相比,3种人工林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降低,天然次生林细菌数量显著高于3种人工林(P0.05),慈竹林放线菌和真菌数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P0.05),但柳杉林和巨桉林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天然次生林差异不显著。天然次生林及3种人工林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4种林分占有绝对优势菌种都是细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呈显著极相关关系(P0.01),这表明土壤微生物量能较好的表征土壤微生物数量。(4)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成柳杉林、巨桉林和慈竹林后,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在0-40cm土层中,柳杉林、巨桉林和慈竹林脲酶活性分别比天然次生林降低了11.74%、24.98%和42.48%,蔗糖酶活性降低了30.79%、48.76%和72.78%,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28.79%、40.77%和60.15%。(5)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华西雨屏区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成柳杉林、巨桉林和慈竹林后,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均降低。研究结果为华西雨屏区天然次生林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7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苗苗;;土壤微生物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J];乡村科技;2019年21期
2 翟精武;;浅析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9年15期
3 罗晓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创新[J];生物学教学;2017年05期
4 周晶;姜昕;马鸣超;赵百锁;李俊;;长期施氮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年06期
5 张秀平;;基于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土壤微生物培育技术温室调控研究[J];自动化应用;2017年06期
6 朱永官;沈仁芳;贺纪正;王艳芬;韩兴国;贾仲君;;中国土壤微生物组: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06期
7 饶霜;卢阳;黄飞;蔡一霞;蔡昆争;;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01期
8 袁琴琴;;生物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6年15期
9 周敏;;土壤微生物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4年33期
10 李菲;;土壤微生物的前世今生[J];大众科学;201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晓君;王静;;“三种废弃物”配施影响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实验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今芝;马建华;樊明寿;;土壤微生物与连作障碍的关系[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3 孔凡彬;徐瑞富;谢国红;高扬帆;;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葛体达;袁红朝;吴小红;肖和艾;童成立;吴金水;;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碳同化潜力及其功能种群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佘文文;姚俊;;等温微量热法研究原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A];第三届泛环渤海(七省二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芸;许发伦;廖家莉;刘宁;杨远友;李磊;;土壤微生物的筛分及对铀的吸附行为研究[A];第九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王金花;朱鲁生;王军;谢慧;;4种典型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严君;韩晓增;王守宇;;黑土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崣震av;;台pc土壤微生物研究之怤去
本文编号:2723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2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