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杨树人工林连作与轮作对土壤氮素细菌群落特征和氮素代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21 07:17
【摘要】:氮素是影响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的最重要元素,研究杨树人工林连作和轮作氮素循环微生物类群演变动态及氮素代谢结构特征,有助于从养分循环角度揭示杨树人工林连作障碍机制。本文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了杨树人工林Ⅰ代林地、连作Ⅱ代林地、Ⅱ代林地主伐后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土壤中氮素循环细菌类群及氮素代谢随不同连作代数及不同轮作模式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参与氮素循环细菌4类11属,分别为:固氮细菌,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根瘤菌属(Rhizobium)、弗兰克式菌属(Frankia);硝化细菌,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反硝化细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氨化细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杨树Ⅱ代林与Ⅰ代林相比,土壤中氮素细菌的种类没有增减,土壤中参与氮素循环细菌总数增加了4.73%,其中固氮细菌的丰度增加了53.44%,硝化细菌丰度没有变化,反硝化细菌的丰度增加了0.14%,氨化细菌的丰度增加了1.33%。轮作花生后,土壤中氮素细菌的种类没有增减,固氮细菌的丰度减少了71.14%,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丰度分别增加了120%、15.63%和20.76%。与杨树Ⅱ代林相比,Ⅱ代林主伐轮荒后土壤中的氮素循环细菌的种类和丰度发生变化,其中硝化细菌缺失,固氮细菌丰度减少了79.10%,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丰度分别增大了17.39%、24.56%。(3)杨树Ⅱ代林与Ⅰ代林相比,土壤中的固氮细菌代谢活性增强,硝化细菌中的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的代谢活性减弱,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的代谢活性增强,氨化细菌代谢活性减弱;Ⅱ代林主伐轮作花生后,仅有硝化细菌的代谢活性增加,其他四种氮素代谢功能菌的活性都降低了。Ⅱ代林主伐轮荒后,所有的氮素循环细菌的代谢活性均比杨树Ⅱ代林地的低。(4)杨树Ⅱ代林与Ⅰ代林相比,林地土壤中固氮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强度分别增加了14.29%、2.55%,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强度分别降低了12.90%、5.24%。与杨树Ⅱ代林相比,轮作花生后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的强度分别增加了20.20%、3.70%,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强度分别降低了8.81%、70.83%。轮荒地中四种氮素转化作用强度均比轮作花生地的低。总之,杨树人工林连作一代后,土壤中参与氮素循环的细菌总数增加,但代谢活性降低,林地土壤中固氮作用和硝化作用强度增加;轮作花生后,大多数氮素代谢微生物的数量增加,但仅有硝化细菌的代谢活性明显增强,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增加。因此,轮作可以改善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地土壤硝化细菌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的影响,进而提高林地的硝化作用强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3
【图文】:

布局图,样地,试验区,布局图


试验区研究样地布局图

通路图,硝酸还原酶,一氧化氮还原酶,羟胺还原酶


图 3 KEGG 氮素代谢通路图Fig.3 KEGG metabolic pathway of nitrogen metabolism氮素代谢具体各个支路需要相关的酶参与完成,通过对图 3 中氮素代谢通路图中因和酶的对应关系分析可知,与反硝化作用有关的酶有硝酸还原酶(EC 1.7.99.4)、硝酸还原酶(EC 1.7.2.1)"羟胺还原酶(EC 1.7.99.1)、一氧化氮还原酶(EC 1.7.2.5和一氧化二氮还原酶(EC 1.7.2.4),与固氮作用有关的酶是固氮酶(EC 1.18.6.1),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毅;宋富海;李园园;沈向;陈学森;吴树敬;毛志泉;;轮作不同作物对苹果园连作土壤环境及平邑甜茶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14期

2 杨玲;张前兵;王进;罗宏海;张亚黎;张旺锋;;管理措施对绿洲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季节变化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3 王华田;王延平;;关于连作人工林衰退机理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年07期

4 刘来;孙锦;郭世荣;黄保健;郭红伟;李恋卿;;大棚辣椒连作土壤养分和离子变化与酸化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6期

5 张仕吉;项文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李威;程智慧;孟焕文;周静;梁静;刘雪娇;;轮作不同蔬菜对大棚番茄连作基质中微生物与酶及后茬番茄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年01期

7 周科;刘欣;聂刘旺;覃逸明;李小三;;凤丹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1年02期

8 陈冬梅;柯文辉;陈兰兰;黄锦文;吴文祥;陈婷;张重义;林文雄;;连作对白肋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9 李培栋;王兴祥;李奕林;王宏伟;梁飞燕;戴传超;;连作花生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检测及其对花生的化感作用[J];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10 张晶;林先贵;尹睿;;参与土壤氮素循环的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进闯;大豆连作对根际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来;连作土壤酸化及改良对土壤性状和辣椒生理代谢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2 王晶莹;农肥和化肥对土壤氮素转化和功能细菌多样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3 刘福德;杨树连作地力衰退及林地生产力维持技术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23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23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1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