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甲河流域LUCC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动态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01;P901
【图文】: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1自然环境概况脱甲河流域地处长沙市长沙县金井镇,位于捞刀河上游(图2.1)。总面积134.4平方千米。该流域共分为42个小流域,海拔在“米到440米之间,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趋势。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雨量1360~。成土母质以板页岩和花岗岩风化物所占的面积最多,分布最广,而这些成土母质受气候、植被、地形和人为耕作等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有红壤、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四大类,其中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有包含了47个土种。研究流域内植被类型以马尾松林及杉木、油茶等人工植被为主
图2.2研究框架图Fig22Researehframework3.1收集数据根据模型的需要,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有研究区基础地图、不同时段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候变化数据。本研究选取1933一2009年间的数据来建立与检验模型。在这一时间段内,中国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陈莹;;我国东南沿海高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2 吴桂平;曾永年;冯学智;肖鹏峰;王珂;;CLUE-S模型的改进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3 邓祥征,刘纪远,战金艳,赵涛;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4 董建军;王秀梅;;内蒙古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尹昌应;罗格平;汤发树;;乡镇尺度绿洲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动态模拟与分析[J];中国沙漠;2009年01期
6 柳长顺,齐实;西吉县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2期
7 马安青,王彦丽,陈东景,王建华;黄土高原陇东地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年02期
8 王凌,李秀珍,郭笃发;辽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王鹏,黄贤金,杨肇卫;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黎夏;珠江三角洲发展走廊1988~1997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志坤;姜良美;全斌;;“两型社会”建设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国良;高小红;亢健;邹婵;;基于遥感和GIS的北川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张轶秀;千怀遂;;广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李昱;张弛;周惠成;沈必成;;SWAT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5 蒲雯;张超;杨建宇;;基于CA复合模型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6 肖瑶;王艳慧;尹川;;基于TM影像的北京城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7 刘凤莲;林爱文;;基于RS的襄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估[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鹤饶;郑新奇;曹新;;基于CA-Markov的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韩华丽;朱玉碧;杨子生;赵乔贵;杨兴杰;;中国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近八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潞西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程锋;周小萍;;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许光辉;河北摸底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雷雨 刘伟;沧炼:动态模拟会计核算[N];工人日报;2002年
3 周宏;堤基管涌新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7年
4 张维宸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优化结构促碳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秀彬 辛良杰;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李秀彬;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N];中国财经报;2009年
7 晓峰;水资源配置动态模拟模型体系完成[N];黄河报;2005年
8 李薇;地图展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成果[N];中国测绘报;2005年
9 刘丽;土地利用,全球面临的挑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10 记者 黎晓艳邋通讯员 地籍;全市国土面积数据发生变化[N];黄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海林;安徽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丁菡;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周忠学;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泠;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9 李向军;遥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10 龚新梅;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D];新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奇峰;松嫩平原典型荒漠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美香;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杨咙霏;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晶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漫;河池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预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6 姜宁宁;基于GIS的渭北旱塬LUCC分析及其驱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焦红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子龙;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毅娜;兰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发展相互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郭营;安仁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4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2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