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小泊湖湿地土壤有机碳、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14:31
【摘要】: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土壤在水中浸泡的特定环境下,生长有众多湿地特征水生植物的过渡地带,具有生态、人文多种环境功能。湿地碳、氮行为对湿地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大量研究关注。 本文以高寒气候下的青海湖小泊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五种代表性植被(华扁穗、芨芨草、马蔺、马蔺和芨芨草的混合群落及苔草群落)类型下得土壤进行分层采样调查,分析土壤有机碳、氮在不同植被土壤的差异与剖面变化,揭示高寒环境湿地土壤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本研究可为国内外学者对青海湖湿地有机碳、氮储量和全球碳氮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调查数据,主要结论如下: 小泊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4.56g/kg-136.67g/kg。有机碳在不同植被群落间受水分影响差异较大,苔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有机碳在各植被土壤内的变异较大,最高的变异系数值为65.46%。有机碳在各植被土壤剖面的垂直差异不显著,最大值出现在20-40cm深度土层。 小泊湖湿地的N含量含量为0.03g/kg-0.86g/kg。土壤氮含量在各植被土壤差异不显著,但由于湿地对N素的持留作用,氮在苔草植被土壤的含量仍有增高。氮在各植被土壤剖面层次间差异不显著,但总体呈上部含量高于底部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0-20cm层。 小泊湖湿地土壤不同土层的C/N差异显著,其中以底层土壤的C/N比值最大。小泊湖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C/N的规律为,苔草群落和华扁穗群落小于芨芨草群落、马蔺群落和芨芨草与马蔺的混合群落。 小泊湖湿地土壤S含量和土壤有机碳氮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151.93
【图文】:
因此在渍水层和离水源近的苔草群落和华扁穗群落水分条件好,形成的还原环境于有机物质的输出,但有利于有机物质的输入,因此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高。有机的输入量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的归还量及有机残体的腐殖化系数[70],而输出量主要是各种生物和微生物条件的控制下,如氧化还原电位、土壤含水量等,有机质的分解蚀损失[71,72]。此外土壤的质地尤其是土壤粘土粒含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土壤中有机质量[73]。马蔺群落和芨芨草群落下的土壤粗颗粒比例大,这种通气性较强的土壤有易机质的分解,因此土壤中养分含量也较低。这与石福臣[29]等对三江平原 2 类典型湿苇沼泽和果苔草)沉积物剖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小泊湖湿地有机碳在 20-40cm 剖面最大,并且不同群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植被类型对湿地剖面碳含量及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图 5-2 小泊湖湿地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 N 剖面分布.3 小结本章节通过对小泊湖湿地不同分层和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 N 的研究,分析结果1)小泊湖湿地土壤 N 含量,总体分布土壤表层高于土壤下层;2)小泊湖湿地土壤 N 含量分层之间变异系数范围较大,各层之间含量差异较大;3)小泊湖湿地土壤 N 含量统计分布呈正态分布;4)小泊湖湿地不同群落类型土壤 N 含量差异不大;5)小泊湖湿地不同群落类型土壤 N 剖面分布表层 N 含量规律为:苔草群落>华扁落>马蔺群落>马蔺+芨芨草群落>芨芨草群落。
本文编号:2724201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151.93
【图文】:
因此在渍水层和离水源近的苔草群落和华扁穗群落水分条件好,形成的还原环境于有机物质的输出,但有利于有机物质的输入,因此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高。有机的输入量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的归还量及有机残体的腐殖化系数[70],而输出量主要是各种生物和微生物条件的控制下,如氧化还原电位、土壤含水量等,有机质的分解蚀损失[71,72]。此外土壤的质地尤其是土壤粘土粒含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土壤中有机质量[73]。马蔺群落和芨芨草群落下的土壤粗颗粒比例大,这种通气性较强的土壤有易机质的分解,因此土壤中养分含量也较低。这与石福臣[29]等对三江平原 2 类典型湿苇沼泽和果苔草)沉积物剖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小泊湖湿地有机碳在 20-40cm 剖面最大,并且不同群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植被类型对湿地剖面碳含量及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图 5-2 小泊湖湿地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 N 剖面分布.3 小结本章节通过对小泊湖湿地不同分层和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 N 的研究,分析结果1)小泊湖湿地土壤 N 含量,总体分布土壤表层高于土壤下层;2)小泊湖湿地土壤 N 含量分层之间变异系数范围较大,各层之间含量差异较大;3)小泊湖湿地土壤 N 含量统计分布呈正态分布;4)小泊湖湿地不同群落类型土壤 N 含量差异不大;5)小泊湖湿地不同群落类型土壤 N 剖面分布表层 N 含量规律为:苔草群落>华扁落>马蔺群落>马蔺+芨芨草群落>芨芨草群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绍令;青藏高原冻土退化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2期
2 白军红,邓伟,张玉霞;内蒙古乌兰泡湿地环带状植被区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空间分异规律[J];湖泊科学;2002年02期
3 陈亮;陈克龙;刘宝康;侯光良;曹生奎;韩艳丽;杨龙;武彦朋;;近50a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1年04期
4 白军红,邓伟,朱颜明,王国平,徐晓锋;水陆交错带土壤氮素空间分异规律研究——以月亮泡水陆交错带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5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1期
6 姜明;吕宪国;杨青;;湿地土壤及其环境功能评价体系[J];湿地科学;2006年03期
7 贾瑞霞;仝川;王维奇;曾从盛;;闽江河口盐沼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特征[J];湿地科学;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2724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2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