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中游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
发布时间:2020-07-21 13:42
【摘要】:雅砻江中游位于四川西部的甘孜州和凉山州,其在地貌上属于青藏高原东部向中国第二梯级的四川盆地过渡的川西高原范围内,区内构造地貌复杂。 作者在前人对本区工作和导师的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对本区DEM数据分析及综合新构造运动资料,对本区构造地貌进行区划,分为北部的雅江地堑式构造地貌亚区和南部的放射式阶梯状构造地貌亚区。 各亚区内发育三级夷平面和三级宽谷面,五至七级阶地。 1、其中一级夷平面为本区海拔最高的准平原化夷平面,海拔均为≥4800m,多形成于20Ma左右的古近纪末;二级夷平面为本区最发育、最广泛的夷平面,,海拔为4400-4700m,与青藏高原的主夷平面相当,其时代为中新世(N_1~3),解体于3.6Ma;三级夷平面为本区最低夷平面,呈谷肩式残留状分布,海拔为4000m~4300m,形成于中新世(N_2~2)。 2、一级宽谷面为本区海拔最高的宽谷面,雅江亚区为3600~3900m,九龙亚区为3500-3600m。其形成于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期(Q12);二级宽谷面为本区最广泛的宽谷面,雅江亚区为3500-3600m,九龙亚区为3200~3300m,其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Q_1~3);三级宽谷面发育较差,在雅江亚区为3200~3300m,九龙亚区为2800-2900m,其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Q_2~1)。 3、雅江亚区共发育五级阶地,阶地类型多为堆积阶地,部分为基座类型;九龙亚区共形成七级阶地。阶地类型多为基座和侵蚀类型,少数为堆积类型;全区阶地的保存完整性由T1-T7逐渐变差,在足尼堡至白硐一带,T1-T3发育差,且易断阶,保存完好且连续的阶地主要在普巴绒、麦地龙、洼里等地;T1-T7阶地形成时代分别为Q14、Q_3~3、Q_3~3、Q_3~2、Q_3~1、Q_3~1、Q_2~3。 其他层状地貌主要有发育本区山顶附近的层状冰川和锦屏山地区的五级基岩溶洞地貌。 通过雅江和九龙亚区的夷平面至阶地的形成年代、隆升量及上升速率的对比,发现两区的构造运动是同步的,但是雅江亚区的隆升量及上升速率显著低于九龙亚区,且雅江亚区不发育T6、T7阶地。说明雅江亚区的构造运动次数及强度远小于九龙亚区;同时两区的构造运动均有加剧的趋势。 通过对雅砻江中游各层状地貌的形成年代、高程及新构造运动的分析,建立了该区构造演化史。从3.6Ma全区统一夷平面解体以来,到新近纪末,全区形成了三级夷平面;再到中更新世早期,发育了三级宽谷面;中更新世早期至今,共发育了五至七级河流阶地。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931.2
本文编号:2764489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9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志琴,王宗秀,候立玮;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研究新进展[J];中国地质;1991年12期
2 张家涛,姚光亮;鲜水河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0年03期
3 潘保田,高红山,李吉均;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4 王乃梁,杨景春;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报;1981年02期
5 李吉均,方小敏,潘保田,赵志军,宋友桂;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6 潘保田,高红山,李炳元,李吉均;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7 唐荣昌,黄祖智,马声浩,龚宇,周荣军;四川活动断裂带的基本特征[J];地震地质;1995年04期
8 刘增乾;;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地区的地形发展与地貌分区[J];地质论评;1959年03期
9 宋方敏,蒋溥,李建华,叶文华,殷秀华,汪一鹏,曹忠权,申旭辉;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工程区活动构造研究及地壳稳定性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1期
10 崔之久,高全洲,刘耕年,潘保田,陈怀录;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红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64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6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