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07:14
【摘要】:土壤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是桉树人工林普遍存在的生态学问题。本研究以桂北地区广西国有黄冕林场1-5年生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辅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照,研究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营养元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以及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和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对各项测定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分析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与相关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便于了解桂北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为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三项指标均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趋势,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不同树龄桉树人工林土壤营养元素的变化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四个营养元素含量均比马尾松林(对照林)低;全磷(TP)、速效磷(AP)、速效钾(AK)、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磷(MBP)的含量都高于马尾松林;而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4年生桉树林稍大于马尾松林,1、2、3、5四个树龄桉树林地均小于马尾松林。不同树龄桉树林地的营养元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除了全氮和速效磷在不同树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其余8种营养元素呈现出极明显的差异(P0.01)。土壤pH值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少。(3)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均存在着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细菌和放线菌的季节性变化一致并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真菌数量的季节变化是: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土壤蔗糖酶的季节性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变化关系一致并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4)在同一季节,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随树龄的变化表现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为:春季:对照林1年生2年生5年生3年生4年生;夏季:1年生2年生3年生≈对照林5年生4年生;秋季:1年生2年生3年生5年生4年生对照林;冬季,对照林1年生2年生3年生5年生4年生。土壤放线菌季节动态一致表现为:1年生2年生4年生3年生对照林5年生;土壤真菌的变化为,春季:1年生对照林5年生2年生3年生4年生;夏季,对照林1年生2年生4年生3年生≈5年生;秋季,对照林5年生1年生2年生4年生3年生;冬季,对照林1年生2年生3年生5年生4年生。四种土壤酶活性均呈现出桉树林低于马尾松林(对照林),四个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其中蔗糖酶四个季节均是:1年生2年生4年生3年生5年生;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是,春季、秋季、冬季三个季节均表现为:3年生2年生1年生4年生5年生;夏季的变化为:3年生2年生1年生5年生4年生;土壤酸性磷酸酶春季和秋季表现为:5年生4年生2年生3年生1年生;夏季:4年生≈5年生2年生3年生1年生;冬季:5年生4年生2年生1年生3年生;土壤过氧化氢酶春季、秋季和冬季均是:4年生5年生≈3年生1年生2年生;夏季为:5年生4年生3年生1年生2年生。(5)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各项土壤营养元素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与大部分营养元素呈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桉树人工林四种土壤酶(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细菌和放线菌呈现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与真菌数量呈现一定的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四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6)马尾松改种桉树后土壤养分现状呈现出缺磷、缺钾现象。(7)马尾松人工林转型桉树人工林,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地力衰退的现象。因此,建议通过合理的人为经营管理措施,为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更好地促进桉树人工林产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7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王尚明,杨国清,简明,林琳,陈孝;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土壤与环境;2002年03期

2 邓瑞文,陈天杏,冯奰梅;热带人工林的光能利用与生产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5年03期

3 杨吉山;王兆印;余国安;张康;刘怀湘;;小江流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侵蚀的控制作用[J];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4 王进鑫,黄宝龙,王迪海;人工林地浑水入渗性能与通用入渗模型[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5 冯健,张健;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6 赵守国;;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07年03期

7 刘其文;;楠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8 郭忠升;邵明安;;半干旱区人工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分析[J];土壤学报;2009年05期

9 李瑜琴;;西安地区不同降水年份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10 冯健,张健,梁剑;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初步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晖;李明;邓怡国;;我国桉树人工林更新耕作方式的现状与分析[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瑜琴;赵景波;;长安地区人工林地土层干化与恢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王克勤;;人工林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罗盛旭;李金英;;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查轩;黄少燕;;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刘允芬;温学发;刘玲玲;;千烟洲人工林土壤CO_2通量研究[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庞正轰;发展桉树人工林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N];广西日报;2006年

2 省政协副主席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 白成亮;正确评价桉树的“功过”[N];云南政协报;2010年

3 邓建华 ;中国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是必然选择[N];海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PHAN CONG KIEN(潘功健);广西桉树人工林叶部病害及其与乡土树种病害的关系[D];广西大学;2015年

2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杨钙仁;桉树人工林对林区地表水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年

4 侯淑艳;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李智勇;商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6 张宁南;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7 王芝泉;桉树人工林投资与生产策略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8 玉宝;晋西人工林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徐嘉;南亚热带两种人工林土壤碳过程对减少降雨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王纪杰;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谈正鑫;盱眙月亮山典型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乔阳;柳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李莲莲;雨雪冰灾对泰和人工林土壤养分特性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4 王玲;川南香椿人工林土壤质量月际动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何传龙;不同间伐强度对柏木低效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初期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罗亚进;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周霆;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张晓晖;海南省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9 赵金龙;广西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卿华;云南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4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64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