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土壤呼吸动态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23:03
【摘要】:森林土壤呼吸不仅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流通途径,也是构成大气CO2的主要来源,在调控全球生态系统C平衡和气候动态变化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及碳贸易的国际气候条约执行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土壤呼吸的动态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揭示土壤呼吸时空变异规律和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实验区,选择立地条件相似、具有代表性的云南松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等3个天然林和1个中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连续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p H、有机质、氮、磷等土壤指标对云南松林土壤呼吸动态特征的影响,从而探明不同林龄云南松天然林(15a、30a和45a)和云南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能够为正确评估我国云南松林的固碳潜力及土壤碳循环特征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动态特征在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呈较一致的变化规律,均为单峰曲线,即旱季低,湿季高的特点。云南松天然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幅分别为0.88~3.08μmol CO2·m-2·s-1、1.58~4.23μmol CO2·m-2·s-1、1.09~3.69μmol CO2·m-2·s-1,不同林龄天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而由于云南松天然林与人工林地上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含量等的差异,导致云南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1.13~3.34μmol CO2·m-2·s-1)显著低于天然林土壤呼吸速率(1.58~4.23μmol CO2·m-2·s-1)。(2)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调控森林土壤呼吸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土壤含水率与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显著正相关(p0.05);4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层土壤含水率均显著相关(p0.05),土壤含水率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32.3%~81.5%;与土壤水分相比,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较小,除云南松中龄林外,其余各林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土壤温度仅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29.5%~57.6%;与单因素关系模型相比,土壤温湿度共同作用的双因素模型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更大,土壤温度和水分共同解释了云南松土壤呼吸速率的80.8%~93.0%,说明云南松林地土壤呼吸受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协同作用。(3)各土壤理化指标对土壤呼吸速率动态特征的影响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对云南松各样地土壤呼吸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林分中,土壤全氮含量仅与云南松中龄林土壤呼吸相关性显著(R2=0.712,p0.05),而土壤水解氮含量对云南松中龄林、成熟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系数分别达0.763,0.695,0.743;云南松各林分土壤C/N与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高达-0.812~-0.929,说明C/N值低则有利于土壤CO2的释放;土壤全磷对土壤呼吸速率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高达0.848~0.897;云南松中龄林中土壤p H的变化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其它各林分中土壤p H的变化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达0.612~0.733,说明土壤p H值对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具有重要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军伟;向成华;骆宗诗;宫渊波;;森林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2期

2 方精云;王娓;;作为地下过程的土壤呼吸:我们理解了多少?[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3期

3 苏永红;冯起;朱高峰;司建华;常宗强;;土壤呼吸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08年01期

4 陈宝玉;王洪君;杨建;刘世荣;葛剑平;;土壤呼吸组分区分及其测定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张智婷;宋新章;高宝嘉;;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杨玉盛,董彬,谢锦升,陈光水,高人,李灵,王小国,郭剑芬;森林土壤呼吸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4年03期

7 马秀梅,朱波 ,韩广轩,陈玉成,高美荣,张中杰;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8 陈全胜,李凌浩,韩兴国,董云社,王智平,熊小刚,阎志丹;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J];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9 常宗强,史作民,冯起;气温对祁连山不同植被状况土壤呼吸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5年02期

10 张东秋,石培礼,张宪洲;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国;朱波;;森林土壤呼吸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唐英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凯;许晓静;徐小牛;;合肥城市绿地土壤呼吸初探[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洪建;严俊霞;汤亿;;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反馈——油松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关系的定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高人;杨智杰;郭剑芬;;植被恢复对严重侵蚀红壤碳吸存和土壤呼吸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玉盛;陈光水;王小国;高人;李震;金钊;;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呼吸动态及通量的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唐洁;汤玉喜;吴敏;李永进;王胜;;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动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8 肖孔操;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植物残体与土壤pH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敏;孔正红;;崇明岛人工林土壤呼吸研究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唐洁;汤玉喜;吴敏;李永进;王胜;;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动态[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郭起豪;土壤呼吸里的“碳秘密”[N];中国气象报;2013年

2 周飞 申卫军;大气CO_(2)浓度影响土壤呼吸[N];广东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霞;寒温带冻土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姜继韶;施氮和轮作对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3 王一;模拟土壤增温和林内减雨对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雷蕾;马尾松林土壤呼吸与微生物对不同采伐方式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王洋;德国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农用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洪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7 时伟宇;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两典型森林群落土壤呼吸动态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8 雷海清;北亚热带毛竹材用林土壤呼吸特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贾子毅;干旱区白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增雨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孔雨光;苏北海岸防护林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量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强;水位和增温对崇明东滩滨海围垦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畏;火干扰对小兴安岭两种典型林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短期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吴杨周;模拟增温和降水减少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和N_2O通量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高伟峰;模拟氮沉对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戴衍晨;恩施典型烟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张仁道;厢作免耕对稻田土壤呼吸与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7 杨淞;切根对亚热带4种林分土壤呼吸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礼霄;基于MODIS数据模拟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呼吸空间格局[D];山西大学;2015年

9 高玉凤;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哈斯珠拉;施氮对克氏针茅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74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74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