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区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其存,齐晓宁,王洋,刘兆永,鲍强;黑土的水土流失及其保育治理[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2 崔海山,张柏,于磊,朱金花,何艳芬;中国黑土资源分布格局与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3年03期
3 彭冰;松辽流域拯救黑土[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年03期
4 于磊,张柏;中国黑土退化现状与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5 崔海山,张柏;吉林省黑土资源生态分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孟凯;刘月杰;;黑土退化阶段与强度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年04期
7 高家骅,林日辉,徐立德;鲁中烟区黑土农业性状的研究[J];土壤;1962年02期
8 A.C.里亚布钦科夫;;中央黑土区小型灌溉建筑的工程地质调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1期
9 谢军;论黑龙江省黑土地区低产田的水土保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2年03期
10 卢秀琴;黑龙江省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治理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兆秋;;浅议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宇;姜琦刚;李文庆;;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孙传生;李春华;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5 胡瑞轩;;黑土耕地质量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6 孙传生;朱大为;常晓东;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隋跃宇;张兴义;赵军;孟凯;;农田黑土空间理化性状变异特性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凯;;黑土退化阶段与强度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冯立民;;白山市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孟凯;赵军;;长期施肥对黑土氮素形态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 修复退化黑土项目在我省启动[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修复退化黑土[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周健伟 刘泉龙 孙英威;“北大仓”黑土流失导致每年粮食减产近2000万吨[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健伟;黑土流失造成东北每年减产粮食近2000万吨[N];粮油市场报;2006年
5 记者 邱丽娜;我省重点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6 王跃刚 记者 王文辉;“黑土区重点治理”初战告捷[N];吉林日报;2008年
7 王建桐 记者 王川;“黑土区”治理争取资金1260万元[N];牡丹江日报;2008年
8 冯建维 记者 刘伟霖;我国首个黑土区水保示范园区建成[N];农民日报;2008年
9 唐立新 记者 彭溢 见习记者 车轮;提高黑土综合生产能力国际领先[N];黑龙江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丽云;联合国支持东北退化黑土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嵩;典型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浩;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沟蚀演化过程及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3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吴海燕;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5 陈学文;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于镇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7 程彬;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及相关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乔云发;施肥对黑土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甜田;长期施肥对黑土化学性质、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活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田芳谣;秸秆还田及配施化肥对黑土钾素营养性状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禹宸;黑土区埂带植物筛选及其效益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贾春梅;黑土、黑钙土稻作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吴限;不同农田植被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利远;典型农田黑土细菌与土壤碳氮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房含;垄作黑土坡面水土流失的农业防治措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贺美;秸秆还田对黑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9 朱浩;黑土区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10 张中美;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4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7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