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不同经营模式土壤碳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发布时间:2020-08-22 12:12
【摘要】:桉属是中国南方大面积种植的一类人工林,伴随着桉树人工林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经营管理也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土壤呼吸即土壤表面CO2的排放,其排放量在决定生态系统作为碳源或碳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揭示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和释放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对全球碳收支的描述和估算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有关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选取了位置相邻,具有相似的立地条件的南亚热带四种桉树人工林类型:桉树一代纯林(PP1)、桉树一代/马占相思混交林(MP1)、桉树二代纯林(PP2)、桉树二代/降香黄檀混交林(MP2)。主要采用常规理化实验分析方法、Li-Cor-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红外气体分析仪法、磷脂脂肪酸(PLFA)法和酶底物法,研究了(1)不同连栽的桉树纯林及其与混交林不同土壤呼吸组分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2)不同连栽的桉树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年累积呼吸的差异及其相关因子;(3)不同连栽的桉树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4)不同连栽的桉树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固氮树种对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固持潜力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为我国高碳汇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桉树4种人工林土壤总呼吸速率及各呼吸组分速率季节变化均与5cm处土壤温度(T5)变化基本相似,季节变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5cm处土壤温度。峰值出现在6-8月,谷值出现在12月底至1月初。土壤含水量(SWC)仅与MP2林土壤呼吸在时间上存在弱的负相关,与其他三个林分土壤呼吸均无相关关系。 (2)通过壕沟法对桉树不同人工林各呼吸组分自养呼吸(RR)和异养呼吸(RH)进行分离,研究发现,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时间上的变异可以由5cm处土壤温度通过指数模型解释。PP1和MP1、PP2和MP2之间总呼吸全年累积量(RS)、自养呼吸累积量(RR)和异养呼吸累积量(RH)都有显著性差异。PP1的全年累积土壤总呼吸通量为(1106.47g C m-2),比MP1(968.66g C m-2)增加了12.45%;PP2的全年累积土壤总呼吸通量为1147.41g Cm-2,比MP2(844.08g C m-2)增加了26.44%。MP1的自养呼吸累积量(403.99g C m-2)比PP1(693.13g C m-2)减少了41.71%,但其异养呼吸累积量(564.66g C m-2)却比PP1增加了36.61%;MP2的自养呼吸累积量(506.72g C m-2)比PP2的降低了MP2(136.87g C m-2)降低72.99%,而其异养呼吸累积量(707.21g C m-2)比PP2(640.69g C m-2)增加了10.38%。异养呼吸贡献率由PP1的37.54%增加到MP1的58.25%,从PP2的56.03%增加到MP2的83.94%。纯林和混交林的细跟生物量差异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凋落物有机质含量、土壤C/N比率、凋落物量和凋落物C:N的不同而造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是导致自养呼吸异养呼吸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RS、RR与土壤碳储量(0-10cm)凋落物量显著负相关,而与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C/N显著正相关;而RH仅与凋落物C/N显著负相关。PP1和MP1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没有差异。然而,在PP2和MP2之间,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没有差异,MP2自养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显著高于PP1。 (3)PP1和MP1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总的磷脂脂肪酸量(Total PLFAs)(作为评估微生物量的指标)。在干季和湿季,MP1的微生物量比PP1分别高出27.56%和21.86%,均显著高于PP1。MP1和MP2混交林的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都显著高于对应的PP1和PP2纯林,而真菌刚好相反,混交林的真菌生物量均低于相对应纯林,MP1的总土壤微生物量显著高于PP1,但MP2的土壤总微生物量没有显著提高。马占相思与桉树一代混交8年后,显著提高了总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丛枝杆菌的相对丰富度和显著降低真菌的相对丰富度;而降香黄檀与桉树二代混交4年后,显著提高细菌相对丰富度和显著降低真菌的相对丰富度。通过冗余度分析(RDA),得出造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固氮树种引入后,改变了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增加土壤氮含量及其有效性,是驱动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固氮树种通过驱动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将可能增加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提高有机碳的稳定性。 (4)固氮树种(马占相思)和桉树混交8年后,对土壤酶活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干季(2月),固氮树种和桉树一代混交能显著提高土壤水解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对其它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在湿季(8月),和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过氧化物酶活性却显著减少。固氮树种(降香黄檀)和桉树二代林混交4年后,对土壤酶活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干季(2月),固氮树种(降香黄檀)和桉树二代混交能显著提高土壤水解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对其它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均无显著差异;在湿季(8月),和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过氧化物酶活性却显著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固氮树种与林桉混交后,能明显改变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固氮树种引入后,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氮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显著增加了细菌的生物量和丰富度,但显著减少了腐生真菌的生物量和丰富度,从而造成了跟这些微生物紧密相关的土壤水解酶活性显著增加和氧化酶活性的显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影响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输入和稳定的酶动力学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倩;;话说桉树[J];百科知识;2010年12期

2 王豁然;徐建民;项东云;;桉树人工林灾后救治及科学认识桉树的耐寒性[J];林业实用技术;2008年03期

3 徐柳斌;陆梅;向仕敏;;滇西山地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年06期

4 王纪杰;俞元春;陈容;王维;梁关锋;周垂帆;俞小鹏;;不同栽培代次、林龄的桉树人工林土壤渗透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2期

5 尹光彩,周国逸,王旭,褚国伟,黄志宏;应用热脉冲系统对桉树人工林树液流通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2003年10期

6 李爱英;;广东省桉树林的土壤肥力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8年03期

7 王华锋;;“绿色沙漠”的困惑[J];生物进化;2009年03期

8 杨小波;李东海;李跃烈;;桉树人工林土壤环境对植物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6年12期

9 解丹丹;张国权;周毅;苏志尧;;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邓荫伟;李凤;韦杰;杨媛;;桂林市桉树、马尾松、杉木林下植被与土壤因子调查[J];广西林业科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健;;转变桉树人工林发展方式增加森林碳汇的探索与思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莫晓勇;梁理勇;龙腾;;桉树速生丰产林的生态问题与解决途径[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3 黄晖;李明;邓怡国;;我国桉树人工林更新耕作方式的现状与分析[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卢健;;转变桉树人工林发展方式增加森林碳汇的探索与思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杨钙仁;雷世满;黄承标;张秀青;彭军;陈桂经;;桉树人工林冠层淋溶水质特征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6 莫晓勇;余雪标;;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林农复合栽培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7 徐建民;李光友;陆钊华;项东云;曾炳山;张宁南;;南方桉树人工林雨雪冰冻灾害调查分析[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小波;杨再鸿;李跃烈;余雪标;吴庆书;;桉树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若干环境因子的关系[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胡治刚;胡江春;刘丽;汪思龙;苏振飞;王书锦;;海洋微生物复合制剂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研究[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海宾;康丽华;崔宁宁;王胜坤;江业根;;杀菌剂对桉树焦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及林地防病效果[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艳;正确认识科学发展桉树林[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2 侯元兆;让桉树人工林为低碳经济发挥最佳效能[N];消费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陈江;我区启动“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与调控机制研究项目”研究[N];广西日报;2010年

4 谢耀坚;全国桉树人工林增至260万公顷[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谢耀坚 胡丽娟;桉树人工林面积达260万公顷[N];科技日报;2009年

6 自治区林业厅总工程师 蒋桂雄;科学看桉树 正名速丰林[N];广西日报;2010年

7 记者 宋乃裕 通讯员 黄康生 梁理勇;雷州建成全国最大桉树人工林基地[N];广东科技报;2002年

8 记者 王兮之;桉树配方施肥技术获新进展[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陈晨 通讯员 李果 谢植平;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有毒有害的外来树种吗?[N];郴州日报;2010年

10 罗路实;做强桉树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N];黔西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蔓;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不同经营模式土壤碳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张宁南;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张雪红;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的桉树林空间异质性与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王艳霞;福建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杨钙仁;桉树人工林对林区地表水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年

6 王纪杰;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易志军;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8 张华林;尾巨桉苗期指数施肥及其生理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9 张丹桔;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0 向仰州;海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时空格局[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继钊;广西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及施肥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2 张斌;海南西部桉树浆纸林土壤水分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程飞;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4 曾洋;东兴市江平桉树人工林土壤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林志鹏;闽南桉树人工林营养诊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素梅;闽西北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韩斐扬;桉树人工林能量结构特征与能源林品种选择[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韦东艳;不同经营措施下桉树人工林林分特性与立地土壤状况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赵金龙;广西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石贤辉;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群落功能多样性[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0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00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d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