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凋落叶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全球碳收支和养分周转,受气候、基质质量和土壤生物等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可通过取食、破碎、混合等直接作用和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构和活性以及改变土壤物理特性等间接作用控制凋落叶分解过程。它们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凋落叶的分解环境、基质特性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其气候条件、植被组成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沿流域海拔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鉴于此,本研究以长江上游代表性森林植被群落为对象,基于“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是否集中体现了气候和树种(基质质量)对凋落叶分解的作用?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是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受季节性雪被影响的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是否显著不同于常绿阔叶林区?”的科学假设,通过网袋法进行土壤动物群落控制试验,同步监测了不同海拔森林凋落叶分解的环境、土壤动物群落、质量(mass)损失、养分释放和质量(quality)变化动态。主要结果如下: (1)大气温度和降水量随海拔增加显著(P0.05)降低,以海拔453m最高,3,582m最低,年平均温度相差12.89℃,年降水量相差479mm。凋落叶的平均温度随海拔增加显著(P0.05)降低。整个研究期间,凋落叶温度在945m和453m始终高于0。C,在3,582m和3,023m的冬季则围绕0℃存在明显的冻融循环,且凋落叶分解湿度随降水量季节差异显著变化。这种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特征可能深刻影响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 (2)不同凋落叶的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组成、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以及蜱螨目与弹尾目比值(A/C)差异显著。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和功能类群组成、个体和类群密度以及群落多样性和相似性随凋落叶分解过程表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且受到海拔、基质质量和采样时间显著影响,与凋落叶的温湿度、化学性质和基质质量特征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随凋落叶分解过程不断变化,对海拔、基质质量和季节变化敏感响应,可能深刻作用于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和养分矿化。 (3)土壤动物参与显著(P0.05)增加了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和分解速率,缩短了分解所需时间,但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并未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整个研究期间,土壤动物对凋落叶质量损失和分解速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5.44%-42.56%和1].24%-36.35%,且对阔叶凋落叶的贡献率随海拔增加显著(P0.05)降低,但对针叶凋落叶的贡献率随海拔增加降低不显著(P0.05)。土壤动物对质量损失贡献效应的出现时间随海拔增加而延后,贡献率随分解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冬季受季节性冻融影响的高山和亚高山森林(海拔3,582m和3,023m)表现为针叶显著(P0.05)高于阔叶,而在冬季分解温度较高的中山和低山森林(海拔945m和453m)表现为阔叶显著(P0.05)高于针叶。此外,土壤动物对质量损失的贡献率受到海拔、基质质量和采样时间的显著影响,与凋落叶的温湿度、化学性质和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具有密切相关关系。这表明土壤动物群落显著影响了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其贡献率差异能有效体现气候和树种(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的作用。 (4)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元素释放的影响随元素类型变化而不同。总体而言,土壤动物参与促进了微生物对凋落叶氮和磷的固持,显著(P0.05)增加了凋落叶氮和磷的含量,但对凋落叶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土壤动物参与还显著(P0.05)增加了木质素比例,降低了纤维素比例。并且,凋落叶元素释放受到海拔、基质质量和采样时间显著影响,与凋落叶的温湿度和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相关显著。这表明土壤动物群落显著影响了凋落叶的元素释放和养分周转,且土壤动物作用的元素释放特征对海拔、基质质量和季节变化敏感响应。 (5)土壤动物显著改变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基质质量特征。总体而言,土壤动物显著(P0.05)降低了多数凋落叶分解初期的碳氮比、碳磷比、木质素氮比,特别是是针叶树种。土壤动物显著(P0.05)增加了多数凋落叶分解初期的氮磷比以及整个分解期间的木质素纤维素比。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质量特征受到海拔、基质质量和采样时间显著影响,与凋落叶的温湿度和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表明土壤动物促进了凋落叶分解,对分解过程的影响对海拔、基质质量和季节变化敏感响应。 总之,长江上游典型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维持着丰富多样的土壤动物群落,这些土壤动物对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养分释放和基质质量变化总体表现为正效应。它们能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增加凋落叶的可分解性,进而使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稳定有序。并且,土壤动物贡献率的差异能有效体现气候和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炜华;李晓强;宋扬;吴祥文;刘同洲;许修宏;;公路运营对农田和防护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7年03期
2 杨旭;林琳;张雪萍;张利敏;沙迪;;松嫩平原典型黑土耕作区中小型土壤动物时空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6年11期
3 钱复生,王宗英;水东枣园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1期
4 陈茜;李强强;唐伟;王祯yN;陶军;许映军;顾卫;;不同栽培模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年08期
5 蔡海;龚建军;李强栋;;土壤动物典型生态系统特点与生态功能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9年14期
6 赵桂玲;刘长海;;近5年Springer Link数据库中土壤动物研究论文数据分析[J];生物学教学;2017年08期
7 韩新乡;土壤动物[J];生物学教学;1999年07期
8 潘开文;张林;邵元虎;傅声雷;;中国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探知土壤中的奥秘[J];生物多样性;2016年11期
9 吴雯琛;;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土壤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16年23期
10 靳亚丽;王世杰;;“缤纷多彩的土壤动物”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娇;张大治;;宁夏白芨滩荒漠景观不同生境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王海霞;殷秀琴;;松嫩草原区农牧林复合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态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胡锋;刘满强;李辉信;;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研究展望[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4 兰洪波;冉景丞;姚雾清;姚正明;王万海;蒙惠理;;茂兰喀斯特森林沼泽湿地土壤动物初步研究[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6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5 李建桥;李重涣;邱晓明;;仿生非光滑犁壁规范化设计研究[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建桥;李重涣;邱晓明;;仿生非光滑犁壁规范化设计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程建伟;郝百惠;刘新民;马文红;李永宏;;模拟氮沉降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A];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8 贾少波;张玉平;赵岩;岳丽蕊;闫华超;;跳虫的迁移与适应[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刘长海;赵桂玲;;基于土壤动物的苹果园害虫生态调控复合模式构建[A];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8年
10 樊云龙;陈浒;苏孝良;;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邹静昭;希望的田野再不能纳垢[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王宏伟;女博导和屎壳郎[N];协商新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洪宇;动物不粘土的秘密[N];辽宁日报;2011年
4 ;土壤里的昆虫世界[N];云南科技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夕;傅声雷:亚洲蚯蚓入侵能力强[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鲍s沐迕蠼
本文编号:2806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0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