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不同更新方式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18 08:58
   森林土壤碳库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的70%,是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3倍和大气碳库的1.4倍;因此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细微变化,都能够引起大气cO-2-浓度显著的改变。更新方式对森林土壤碳吸存的影响体现在土壤有机碳数量(碳贮量和吸存速率)和质量(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两个方面,其中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长期吸存的重要因素,团聚体分布影响有机碳含量极其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作为影响有机碳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有关不同更新方式对森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仍缺乏了解,从而成为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急待解决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地区本底条件较为一致的常天然林、天然更新林、人促更新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6个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更更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团聚体外游离轻组有机碳、团聚体内保护轻组有机碳、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团聚体内矿物态结合有机碳)的影响,揭示了人们对土壤碳稳定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碳吸存的影响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也为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更新方式的科学应用提供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有影响。常天然林经过不同管理方式变为天然更新林、人促更新林、人工林,土壤及其团聚体有机碳、游离和物理保护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矿物态结合有机碳都发生变化。但人工林在各个碳组分上表现与前往研究不同,由于人为去除其他树种,林分较纯,地下生物量较少,但地上生物量大,从而凋落物多,因此在有机碳水平上仅次于天然林,而高于其他林分。各个粒径的团聚体有机碳均发生变化,其中大团聚体贡献最大;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作为森林管理方式影响的敏感因子,在更新方式下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团聚体内粗颗粒有机碳损失大于细颗粒有机碳,这表明亚热带地区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对更新方式的响应更为敏感。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微团聚体中团聚体内细颗粒有机碳决定土壤有机质稳定的大团聚体周转模型不适用于亚热带地区,为进一步探讨亚热带区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奠定基础。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S71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土壤有机碳分组
        2.2 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的关系
        2.3 更新方式对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1章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1.2 试验样地详细描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2章 不同更新方式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2.1 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2 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2.3 不同更新方式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2.4 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2.5 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关系
    2.6 讨论
        2.6.1 更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6.2 更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2.7 小结
第3章 不同更新方式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团聚体各组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更新方式对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3.3.2 不同更新方式对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3.3.3 不同更新方式对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矿物态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之处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开淼;亚热带米槠人促林碳、氮、磷积累特征及土壤磷素有效性分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颖;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2 候玉乐;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3 黎宏祥;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46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46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4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