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吉林省西部盐碱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0 17:35
   盐碱土性质恶劣,难于利用,是地壳物质迁移的末端产物,其面积巨大又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针对当今社会人口增加与土地减少,人类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等问题,作为稀缺土地资源的盐碱地也越发被人们所重视;吉林省西部盐碱土区是可以被开发利用,增加粮食产量的后备资源。本文通过对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土壤的实地考察,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盐碱土壤进行测定分析,确定其含量分布差异,探究吉林省西部旱田、水田、草地、盐碱地等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为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数据参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土壤总体有机质含量低,不同利用方式之间含量差异显著,有机质含量呈现旱田水田草地盐碱地,土壤呈现粘土质地偏多,阳离子交换量(CEC)均值稳定在20cmol/kg左右。(2)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碱解N含量呈旱田草地盐碱地的规律;旱田的速效P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利用方式,草地和盐碱地速效P范围分布较相似;不同利用方式速效K含量都较高,含量分布范围广泛,无显著规律性。(3)研究区土壤pH较高,旱田土壤pH主要分布在8.22到9.45之间,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土壤,水田、草地和盐碱地土壤的pH大都在10以上;旱田、水田以及大多数草地土壤电导率低于0.37ms/cm,盐碱地电导率均值和离散度均高于其他利用类型土壤。(4)研究区土壤盐分离子含量高,无论是哪一种离子,测定结果离散度极高,而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并没有对离子分布和含量造成决定性影响,不同盐分离子没有普遍规律可言,土壤碱化度高,大多数土壤样品的碱化度超过20%;总碱度高,CO32-、HCO3-分布广泛且含量较多,分布在2.45-4.9范围内的总碱度频数最多;受到Ca2+、Mg2+两种离子含量的影响,钠离子和土壤交换反应的相对活度较低,钠离子吸附比较低。
【学位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S15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盐碱土定义
        1.1.2 盐碱土成因
        1.1.3 盐碱土分布
        1.1.4 吉林省盐碱土利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盐碱土改良利用历史
        1.3.2 盐碱土改良利用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土壤所在区域基本情况
        2.1.1 镇赉县基本情况
        2.1.2 大安市基本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壤采样基本情况
        2.2.2 土壤风干、制备方法
        2.2.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方法
        2.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1.1 吉林省西部有机质含量均值
        3.1.2 不同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利用方式有机质含量的分布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3.2.1 吉林省西部CEC含量均值
        3.2.2 不同利用方式对CEC的影响
        3.2.3 不同利用方式CEC值的分布范围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3.3.1 不同利用方式有效养分含量均值
        3.3.2 不同利用方式有效养分含量分布
    3.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3.4.1 不同利用方式pH值和电导率的均值含量
        3.4.2 不同利用方式pH值和电导率的分布
    3.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分组成、碱化度、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的影响
        3.5.1 不同利用方式对盐分离子均值含量影响
        3.5.2 土壤碱化度、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的含量
    3.6 利用土壤相对质量法对项目区表层土壤的评价
        3.6.1 利用玉米试验田作评价对照
        3.6.2 土壤质量评价体系
        3.6.3 土壤质量评价权重计算
        3.6.4 镇赉县表土土壤性质
        3.6.5 大安市表土土壤性质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含量影响
    4.2 不同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含量影响
    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4.4 不同利用方式对pH影响
    4.5 不同利用方式对电导率影响
    4.6 不同利用方式对盐分离子、碱化度、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保原;宫伟光;张子峰;刘畅;;大庆苏打盐渍土壤的分类与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Effect of Organic Manure and Chemical Amendment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Yield on a Salt Affected Entisol[J];Pedosphere;2005年01期

3 赵兰坡,王宇,马晶,李春林,郄瑞卿,韩兴;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改良研究[J];土壤通报;2001年S1期

4 关元秀,刘高焕,刘庆生,叶庆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遥感调查研究[J];遥感学报;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848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48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