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淮安市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13:37
   在人口—资源—环境系统中,耕地资源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处于最基本的地位。耕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及时、准确地分析和掌握有关耕地的详细信息,确保足够数量和相当质量的耕地,是进行耕地资源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也是制定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 本文充分应用GIS技术,建成了淮安市淮阴区耕地资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选择了立地条件、剖面组成、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四大因素十一项基本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根据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IFI),采用累积频率曲线法,将淮阴区97.01万亩耕地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地11481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二级地576175.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39%;三级地21454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12%;四级地64570.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6%。并结合生产需要,进行了土壤改良利用、耕地质量监测等专题评价,研究了淮阴区区域耕地利用途径和利用保障措施。通过对6000个土壤样品理化性状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出淮阴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比较,存在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四项指标呈增高趋势,土壤PH呈降低趋势。 针对淮阴区地力变化趋势,提出了增施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进行深耕深松、系统地进行耕地质量监测等应用措施。通过本次调查与质量评价将促进我区现有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快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加速主导产业的形成,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因地制宜、因土种植的科学性,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保障我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S158;S15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耕地地力评价国内外简要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国外简要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GIS在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1.3 耕地地力变化趋势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与农村经济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资源概况
        2.1.3 自然气候与水文地质条件
    2.2 农业生产概况
        2.2.1 农业发展历史
        2.2.2 农业发展现状
    2.3 耕地利用与保养管理的历史
        2.3.1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2.3.2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2.3.3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和保护耕地面积
        2.3.4 开展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第三章 资料收集与数据库建立
    3.1 土样采集与野外调查资料
        3.1.1 土样布点及采样原则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步骤
    3.2 样品分析及质量控制
        3.2.1 分析项目与方法
        3.2.2 分析测试质量控制
    3.3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3.4 耕地资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3.4.1 原始资料情况
        3.4.2 属性数据处理
        3.4.3 数据的连接
        3.4.4 系统整合
        3.4.5 耕地地力评价
    3.5 资料汇总与图件编制
        3.5.1 数据资料
        3.5.2 图件资料
        3.5.3 软件资料
第四章 耕地立地条件与地力评价
    4.1 立地条件状况
        4.1.1 地形地貌
        4.1.2 成土母质
        4.1.3 土壤类型
        4.1.4 土壤质地
    4.2 地力评价依据及方法
        4.2.1 评价依据
        4.2.2 评价指标
        4.2.3 评价方法
第五章 耕地土壤属性
    5.1 淮阴区肥料施用现状
    5.2 耕地土壤属性
        5.2.1 土壤有机质
        5.2.2 土壤全氮含量
        5.2.3 土壤有效磷
        5.2.4 土壤速效钾
        5.2.5 土壤酸碱性(PH值)
第六章 耕地地力
    6.1 一级地
        6.1.1 立地条件
        6.1.2 土壤管理条件
        6.1.3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
        6.1.4 生产管理建议
    6.2 二级地
        6.2.1 立地条件
        6.2.2 土壤管理条件
        6.2.3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
        6.2.4 生产管理建议
    6.3 三级地
        6.3.1 立地条件
        6.3.2 土壤管理条件
        6.3.3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
        6.3.4 生产管理建议
    6.4 四级地
        6.4.1 立地条件
        6.4.2 土壤管理条件
        6.4.3 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
        6.4.4 生产管理建议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7.1 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对策与建议
        7.1.1 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7.1.2 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7.2 耕地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7.2.1 加强对工业“三废”排放的治理
        7.2.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7.3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与建议
        7.3.1 合理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
        7.3.2 优化作物品种布局
        7.3.3 增加政府投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7.4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7.4.1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耕地资源管理系统,对耕地数量和质量进行动态管理
        7.4.2 健全耕地保养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加强耕地地力建设与保养管理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特色和不足之处
        8.2.1 研究的特色
        8.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洁;贺立源;黄魏;陈杰;徐胜祥;马文杰;张轶;;GIS在耕地质量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2期

2 傅玲;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孙敬之;食物来源与人口增长[J];地理学报;1956年02期

4 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5 朱会义;;中国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及其演化机制[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6 蒙吉军,傅在毅;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4期

7 包继祥,张启凡,李铁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质量评价初探[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9年01期

8 郜淑英;庄浪县耕地现状及梯田培肥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1997年03期

9 颜国强,杨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J];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03期

10 秦秀华,苏杰南,黄寿昌;浅谈中国耕地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其春;含山县土地利用及其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秀娟;耕地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7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57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d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