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有机碳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05 22:09
   土壤有机碳SOC (soil organic carbon)在全球碳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能够严重影响全球碳循环、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物质循环。SOC受到自然因子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各因素间相互制约,在全球尺度上,SOC的水平分布特征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但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则主要受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其生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SOC的输入和输出方式,从而影响SOC的特征变化。四川盆地丘陵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柏木低效林是该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由于柏木低效林生长缓慢、产量低、植被覆盖率和土壤侵蚀严重,因此研究这一林分改造后土壤有机碳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林改造10年后的四种模式:纯杂交竹模式(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CZ)、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杂交竹模式(BZQ)、柏木+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模式(BL)、柏木+杂交竹模式(BZ)为研究对象,纯柏(CB)为对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易氧化碳、土壤颗粒有机碳、水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中SOC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易氧化碳、土壤颗粒有机碳、水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SOC含量递减的幅度最大,EOC含量递减的幅度最小;表层(0—10 cm)SOC密度占整个取样剖面的45.7%—64.4%,具有明显的表聚性。(2)不同模式0—40 cm土层SOC含量、SOC密度和EOC、POC、WSOC和SMBC含量均为BZQBZCBBLCZ,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几种模式中,BZQ模式在提高SOC方面作用最明显。(3)植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大致表现为BZQBZCBBLCZ;SOC、SOC密度、EOC、POC、SMBC和WSOC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乔木层植物多样性与SOC及其组分相关性均不显著,表明草本层和灌木层多样性对SOC的影响大于乔木层。(4)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全N、全P、全K、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湿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从改良土壤效果来看,BZQ模式和BZ模式效果较好,其中BZQ模式效果最佳,而BL模式和CZ模式反而降低了土壤肥力。综合各种土壤理化性质,不同改造模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效应以BZQ模式效果最佳,BZ模式次之,而BL模式和CZ模式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应不明显。(5)SOC含量与土壤全N、P、K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湿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与全N、全P、全K、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H与SOC和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均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容重与SOC、SMBC和WSOC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EOC和POC相关性不显著(p0.05);土壤温度与SOC、EOC和POC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与SMB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WSOC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这表明SOC及其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同时也表明SOC的活性改变能过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对进一步评价改造模式的成效具有指导作用。(6)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有机碳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其中SOC含量大致规律为秋冬季节大于春夏季节;EOC含量大致规律为秋春季节大于冬夏季节;POC含量大致规律为秋冬季节大于春夏季节;SMBC含量大致规律为冬秋季节大于夏春季节;WSOC含量大致规律为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不同形态有机碳在不同季度峰值差异显著,表明土壤温湿度的季节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S71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有机碳研究概况
        1.2.1 土壤有机碳定义及分类
        1.2.2 土壤有机碳储量
        1.2.3 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概况
    1.3 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1.3.1 植物多样性
        1.3.2 土壤动物多样性
        1.3.3 气候因子
        1.3.4 土地利用方式
        1.3.5 土壤母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植物多样性调查
        2.3.2 土样采集与处理
        2.3.3 样品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有机碳特征
        3.1.1 土壤有机碳含量
        3.1.2 土壤有机碳密度
        3.1.3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3.1.4 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
        3.1.5 土壤微生物量有机碳含量
        3.1.6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3.2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模式植物多样性
        3.2.1 植物群落组成特征
        3.2.2 植物多样性指数特征
    3.3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3.3.1 土壤有机质含量
        3.3.2 土壤pH
        3.3.3 土壤容重
        3.3.4 土壤全氮含量
        3.3.5 土壤全磷含量
        3.3.6 土壤全钾含量
        3.3.7 土壤温湿度变化
    3.4 相关性分析
        3.4.1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分析
        3.4.2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分析
    3.5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3.5.1 土壤有机碳季节动态
        3.5.2 土壤易氧化碳季节动态
        3.5.3 土壤颗粒有机碳季节动态
        3.5.4 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动态
        3.5.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动态
        3.5.6 土壤温度的季节动态
        3.5.7 土壤湿度的季节动态
4 讨论
    4.1 土壤有机碳特征
    4.2 植物多样性特征
    4.3 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4.4 植物多样性对SOC的影响
    4.5 土壤理化性质对SOC的影响
    4.6 SOC季节变化特征
        4.6.1 土壤有机碳季节变化
        4.6.2 土壤易氧化碳季节变化
        4.6.3 土壤颗粒有机碳季节动态
        4.6.4 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动态
        4.6.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变化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蒙;李晓兵;;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8年02期

2 徐均华;黄国强;菅攀峰;胡庆辉;李智勇;郭松;柳立;江智敏;;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18年02期

3 黄锦学;熊德成;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杨玉盛;;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7年01期

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7年02期

5 马昕昕;;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6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李翔;韩燕梁;;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7 邓飘云;陈建国;闫文德;;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8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王欣;常伟东;;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土壤;2014年05期

9 王东波;陈丽;;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7期

10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平春;;赤峰市小流域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里凯(KASHIF ALI KUBAR);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黄金权;水力侵蚀作用下小区尺度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D];湖南大学;2014年

3 魏宗强;城市封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3年

4 张勇;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5 黄晓磊;稻麦轮作系统中弱晶质氧化铁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姜义亮;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7 王婧;全球和样带尺度森林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8 张文娟;气候变化与放牧管理对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9 任立宁;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10 沈雅飞;除灌、采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有机碳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刘禹晴;吉林西部盐碱地区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和动力学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刘俊第;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4 路晓彤;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碳氮磷含量动态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5 张雪莹;城市化对南亚热带存留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9年

6 毛琴琴;退耕还林(草)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7 张锐;土壤有机碳Vis-NIR光谱信号挖掘及其预测精度提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8 王永慧;华北潮土不同地力土壤有机碳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9 张美玲;西南沿边南卡江支流土壤有机碳格局及其影响因子[D];云南大学;2017年

10 刘梅;大兴安岭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空间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2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72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5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