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规律及调控措施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S714.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内外雨滴特性
1.2.2 林内外侵蚀动能
1.2.3 林冠对降雨分配的影响
1.2.4 林内外坡面水土流失过程
1.2.5 林下水土流失的调控措施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与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4 土壤与植被
2.5 社会经济状况
2.6 水土流失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方法
第四章 林内外雨滴特性分析
4.1 林内外雨滴大小分布
4.1.1 雨滴大小分布函数
4.1.2 林内外雨滴大小组成差异
4.2 林内外雨滴降落速度的差异
4.3 林内外侵蚀动能的差异
4.3.1 降雨强度对侵蚀动能的影响
4.3.2 侵蚀动能与土壤侵蚀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林冠对降雨分配的影响研究
5.1 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
5.2 林下降雨量
5.3 茎流量
5.4 林冠截留量
5.5 小结
第六章 林草调控措施对坡面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
6.1 林草调控措施下坡面产流特征
6.2 林草调控措施下坡面产沙特征
6.3 林草调控措施的截流减沙效益分析
6.3.1 拦蓄截流效益分析
6.3.2 减沙效益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义保;査轩;黄少燕;;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年04期
2 郑志征;;抚育间伐对闽南沿海山地低效马尾松林生长的影响[J];青海农林科技;2015年03期
3 苏群辉;;一片马尾松林(外三首)[J];中国诗歌;2017年08期
4 黄绍霖;徐涵秋;林娜;曾宏达;刘智才;陈文惠;王琳;杨冉冉;;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碳储量的遥感估算——以长汀河田盆地为例[J];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5 林洪锦;;不同抚育方式对马尾松林分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13期
6 马友平;鄂西南天然马尾松林枯损模型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00年03期
7 郑才平;天然马尾松林密度效应规律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江西省马尾松林类型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S2期
9 廖修源;;松树造林要因地制宜[J];植物杂志;1987年02期
10 余叔文,俞子文,马光靖,朱成珞,卞咏梅,陈树元,朱祥岩;重庆南山马尾松林衰亡原因初步探讨[J];环境科学;198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黄绍霖;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碳储量的遥感估算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福州大学;2015年
2 朱建华;应用营养循环模型(NuCM)模拟酸沉降对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王轶浩;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的结构与水文功能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徐秋芳;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雷蕾;马尾松林土壤呼吸与微生物对不同采伐方式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赵芳;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黄进;苏南丘陵山区主要森林类型防水蚀功能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静;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规律及调控措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戎福仁;千岛湖片段化景观马尾松林内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格局及影响因素[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3 周文芳;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土壤制约性因子及调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颜耀;套种阔叶树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生态功能的提升效果[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5 张邦文;兴国县飞播马尾松林多功能经营评价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6 尹其悦;天然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碳组分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7 徐义保;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过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根根;长汀县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植被重建模式及效益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9 郭卓鑫;马尾松林群落结构和生态效益对不同等级道路的响应[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10 何钟文;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不同治理措施调控效益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8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7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