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及活性有机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10:32
   对位于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伏波试验场4种乡土阔叶人工林(红椎、米老排、火力楠和山白兰)和外来速生桉树人工林不同土层(0~20cm、20~40cm和40~60cm)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游离氨基酸、硝态氮和铵态氮)、活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游离氨基酸和铵态氮的含量具有明显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的垂直分布格局,而土壤硝态氮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4种乡土阔叶人工林在0~2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桉树人工林,而桉树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各土层呈现出高于乡土阔叶人工林的趋势,但桉树人工林土壤铵态氮含量与乡土阔叶人工林之间无明显规律,说明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在有效性氮储备和供应方面并不一定优于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游离氨基酸和铵态氮与土壤pH值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土壤有机质呈现出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土壤pH值和有机质是影响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游离氨基酸和铵态氮含量的2个主要因素。5种阔叶人工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随着土层深度而降低的趋势,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大小依次为易氧化碳(E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SOC);5个林分的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0~20cm土层含量均显著高于20~40cm土层和40~60土层;4个乡土阔叶人工林分与桉树人工林在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上面的并无太大差异;土壤MBC、SOC、EOC含量与土壤孔隙度、速效钾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pH值分别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率、全氮、全磷、全钾、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学位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S71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研究进展
        1.3.2 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与林分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取样方法
    2.3 样品分析方法
        2.3.1 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组分测定
        2.3.2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组分特征
    3.1 不同林分不同土层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的综合影响
    3.2 不同林分相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的差异
    3.3 相同林分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的差异
    3.4 不同林分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占全氮比例
    3.5 土壤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3.6 讨论
        3.6.1 不同林分不同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氮
        3.6.2 不同林分不同土层的土壤游离氨基酸
        3.6.3 不同林分不同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
第四章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
    4.1 不同林分和土层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4.2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比较
        4.2.1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比较
        4.2.2 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比较
        4.2.3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比较
        4.2.4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比较
    4.3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比例
    4.4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4.5 讨论
        4.5.1 不同林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4.5.2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分析
        4.5.3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平,周广胜,孙长占,姜亦梅,姜岩,刘孝义;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1期

2 李贵桐,张宝贵,李保国;秸秆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3 张海燕,张旭东,李军,王冬梅;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概述[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4期

4 孙凯;刘娟;凌婉婷;;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利弊分析[J];土壤通报;2013年04期

5 何振立;;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现状和展望[J];土壤学进展;1994年04期

6 陶水龙,林启美,赵小蓉;土壤微生物量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肥料;1998年05期

7 龚伟,胡庭兴,宫渊波,王景燕;土壤微生物量P研究综述[J];四川林勘设计;2005年02期

8 黄懿梅,安韶山,曲东,李盟军;两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氮方法的比较初探[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6期

9 申宏岗;曹建华;潘根兴;;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变化规律[J];生态环境;2007年06期

10 何容;王国兵;汪家社;许波峰;汪科继;方燕鸿;施政;阮宏华;;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向万胜;华中亚热带红壤与水稻土磷素的形态与转化过程[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2 马雪珍;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及活性有机碳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3 郭娇娇;施肥措施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何容;武夷山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高度的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艾娜;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对氮素的固持及其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程伟;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代谢活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7 王明;干湿交替驱动下土壤微生物量及N_2O变化规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8 黄剑;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周平;铜陵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梁斌;黄土区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0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80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