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黄土高原苜蓿草地碳、氮变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3 16:53
   随着人类对草地生态系统环境作用认识与利用的日益重视,研究草地碳、氮变化特征及其循环机制变得意义更加重大。本文以四个不同年限紫花苜蓿草地和六个不同生产能力的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以休闲地为对照,分析苜蓿草地土壤碳、氮库的变化特征及苜蓿生产性能与碳库组分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黄土高原苜蓿草地以土壤固碳为主,并集中在0-80cm土壤,各年限苜蓿草地0-80cm土层土壤固碳量分别占到总固碳量的41.02%、39.43%、41.56%、39.59%;土壤生物固碳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分别占到地下生物总固碳量的45.74%、55.68%、53.12%和43.28%。苜蓿草地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总固碳量随生长年限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不明显,各年限单位面积年总固碳量分别为12.69kg/m~2、13.49kg/m~2、13.31kg/m~2和14.83kg/m~2。 2.1a、3a、5a和10a苜蓿草地区域固碳量分别为13.32Tg、49.58Tg、48.92Tg和31.15Tg。3a和5a苜蓿草地区域固碳量较高,分别较1a和10a提高73.13%、37.17%和72.77%、36.32%。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固碳总量约为142.97Tg。 3.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对土壤氮库的增加存在较大差异,以5a和10a苜蓿草地显著增加了0-300cm土壤全氮含量,较休闲地分别增加了66.87%和56.44%。在0-6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在60-180cm土层,以处于生长旺盛期的5a、3a苜蓿草地土壤氮素含量较高;180cm以下土层,苜蓿草地土壤氮素含量较对照休闲地的增加减少,且不同生长年限草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差异减小,以5a和10a草地较高。1a苜蓿草地对土壤全氮的影响较小。5a、10a、3a苜蓿草地均显著提高了0-300cm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1a与休闲地(P0.05)。5a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最高(27.08mg·kg~(-1)),较1a、3a、10a和休闲地分别高61.4%、6.1%、9.5%和59.5%,且在140cm以上土层提高土壤氮有效性的作用均较强。 4.在0-300cm土层,≧3a苜蓿草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随着土层的加深有下降的趋势。1a苜蓿草地和休闲地在160-240cm土层出现了硝态氮大量累积,其他年限苜蓿草地硝态氮累积则消失。在0-20cm土层各年限苜蓿草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差异最大,以5a苜蓿草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11.36mg·kg~(-1)),较休闲地高61.9%。这说明3a以上苜蓿对土壤硝态氮的利用率较高,能够减少农田形成的土壤深层硝态氮累积。3a以上苜蓿草地显著提高了60cm以下土层的铵态氮含量,以5a尤为明显。 5.在0-200cm土层,10年生六个不同持续生产力品种的苜蓿草地均增加了土壤碳库储量,不同生产性能品种之间存在差异,以持续生产力较高的巨人和牧歌最为显著,持续生产力低的新疆大叶则不明显。苜蓿草地在0-40cm土层对土壤可矿化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有着显著地增加,以持续生产力较高的牧歌和巨人苜蓿草地的增加量最大,新疆大叶增加量最小。苜蓿草地对0-60cm土层土壤水溶性碳和易氧化碳有着不同程度地增加,且存在着差异以生产性能较强的牧歌和巨人最为显著,新疆大叶和超级13R则不明显。 6.综合分析苜蓿草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当苜蓿生长5a以后,应进行轮作来维持土壤的碳氮平衡。持续生产能力高的苜蓿品种(巨人和牧歌)不仅产出能量和经济效益高,而且对土壤碳氮储量增加的环境效应效果更佳,在黄土高原苜蓿人工草地建设中更具推广意义。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S8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立题背景
        1.1.1 人类活动对全球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1.1.2 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
        1.1.3 草地土壤碳、氮的影响因素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草地碳、氮循环研究现状
        1.2.2 草地对温室气体影响研究现状
        1.2.3 苜蓿草地碳、氮研究概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样品的采集
        2.3.2 指标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碳氮变化分析
    3.1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生物固碳量
        3.1.1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地上生物固碳量
        3.1.2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地下生物固碳量
    3.2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固碳量
        3.2.1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化特征
        3.2.2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单位体积固碳量
    3.3 黄土高原区域内苜蓿草地固碳总量的估算
    3.4 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氮库变化特征
        3.4.1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全氮含量的垂直变化
        3.4.2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的垂直变化
        3.4.3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
        3.4.4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变化
        3.4.5 不同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相关分析
第四章 不同生产性能苜蓿草地土壤碳库组分
    4.1 苜蓿草地产量与土壤碳库组分的变化规律
        4.1.1 苜蓿草地土壤总有机碳(TOC)
        4.1.2 苜蓿草地土壤易氧化碳(EOC)
        4.1.3 苜蓿草地土壤可矿化有机碳(DOC)
        4.1.4 苜蓿草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
        4.1.5 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
    4.2 苜蓿草地土壤碳库组分相关性
        4.2.1 苜蓿草地生产性能与土壤碳库组分的相关分析
        4.2.2 小结
        4.2.3 苜蓿草地碳库组分与土壤总有机碳相关分析
        4.2.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1.1 黄土高原苜蓿草地碳库及固碳评价
        5.1.2 苜蓿草地土壤氮库
        5.1.3 苜蓿生产性能与碳库组分的变化特征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0条

1 李军;陈兵;李小芳;邵明安;程积民;;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旱区苜蓿草地水分生产潜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2 佘冬立;邵明安;俞双恩;;黄土高原典型植被覆盖下SPAC系统水量平衡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11年05期

3 王美艳;李军;孙剑;王学春;方新宇;任晶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与粮草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4 徐丽君;唐华俊;杨桂霞;辛晓平;;不同苜蓿品种人工草地土壤呼吸及对土气温度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9期

5 哈斯,白美兰,郭文;内蒙古地区降水和土壤水分对苜蓿草地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J];内蒙古气象;2003年02期

6 李军;陈兵;李小芳;程积民;郝明德;;黄土高原不同干旱类型区苜蓿草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J];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7 任晶晶;李军;王学春;方新宇;;宁南半干旱与半干旱偏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特征[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8 王晓凌;李凤民;;苜蓿草地与苜蓿-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轻组碳氮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4期

9 万素梅;贾志宽;王勇;韩清芳;;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氮素消耗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3期

10 万素梅;贾志宽;韩清芳;杨宝平;;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水分恢复[J];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11 郭孝;介晓磊;刘世亮;化党领;刘芳;胡华锋;肖金帅;;硒钴配施对苜蓿草地土壤肥力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12 杨磊;卫伟;莫保儒;陈利顶;;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水分的相对亏缺[J];生态学报;2011年11期

13 赵紫华;王颖;贺达汉;张蓉;朱猛蒙;董风林;;苜蓿草地生境丧失与破碎化对昆虫物种丧失与群落重建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1年04期

14 王学春;李军;方新宇;孙剑;Muhammad Naveed Tahir;;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1期

15 安慧;上官周平;;黄土高原植被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16 方正三;杨文治;周佩华;张锺先;習志达;郭荣卿;刘景霞;石玉洁;;黃土高原阶式梯田的設計[J];科学通报;1957年14期

17 刘玉兰;;崆峒山植物概况[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5期

18 卢演俦,安芷生;约7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系列探讨[J];科学通报;1979年05期

19 张汉雄;黄土高原的暴雨特性及其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1983年04期

20 李天顺,刘塔;地形与黄土高原的气候[J];地理研究;198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2 程立平;黄土塬区深剖面土壤水分特征及其补给地下水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3 徐丽君;华北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健康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万素梅;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生产性能及对土壤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沛松;宁南苜蓿草田轮作土壤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郭睿;甘肃祖厉河流域基于降水资源优化利用的农草土地结构空间优化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7 彭辉;黄土高原流域生态水文模拟和植被生态用水计算[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9 李海光;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庞敏;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黄土高原苜蓿草地碳、氮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彭敏林;苜蓿轮作农田和常规农田作物产量与土壤质量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方新宇;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粮食作物轮作效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魏晓斌;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苜蓿建植技术[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5 折凤霞;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草地产草量、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巍;黄土高原沟壑区粮草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富贵;18份苜蓿材料根系形态特征及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婷;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9 郭艳艳;不同前茬作物下苜蓿草地杂草特征及防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10 郝月姣;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质量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4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94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d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