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03:16
地貌是岩石圈表面的起伏形态,也是自然地理要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地貌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城镇空间的发育、拓展,使其发生不同的响应和变化。另一方面地貌又是城镇空间与其它要素进行能量交换和转化的主要场所,成为城镇空间赖以发育的基础。而且地貌本身在其它要素包括城镇空间拓展的作用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总而言之,地貌与城镇空间之间是互相作用,而又互相促进的,从而使整个人居环境发生不断的变化。本文对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进行重点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空间组合特征鲜明,其独特的黄土地貌在流水作用下,形成了千沟万壑、河谷纵横的地表形态,构成了区域城镇空间形态演化的特殊基质。因此,陕北地区是研究地貌特征与城镇空间演变两者关联作用的典型实证地域。明确地貌对于城镇空间的约束机制的基础上,论文对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结构与地貌类型耦合关系进行详细研究。进而基于其地貌组合类型,进行了黄土塬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耦合类型研究,并得出相应的耦合规律和城镇空间特征。在明晰陕北地区地貌的类型、特征、组合及分区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模型,就区域地貌特征对城镇空间分布、空间结...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陕北地区范围图
3.2.2城镇空间分布与地貌类型的祸合关系在陕北地区,城镇的分布与地貌形态特征呈现出相当明显的藕合关系(见图3.1)。从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来看,地貌类型、特征及组合对于人居环境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形成的人居点主要分布在沟壑小流域的阶地和泉边,新石器时代源、坡、沟、川已经分布有许多固定的村落。从夏代至明清时期,人口规模和分布具有不稳定性。明清以后,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区域城镇空间得以稳定发展。由于人口是城镇的重要组成要素,所以人口的迁移,往往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而使土地利用的方式有所改变
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根据人口密度区划图可以看出,区域人口的分布呈现出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规律(见图3.2)。图中按照1985年各地的人口密度,将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即150人加mZ、100一150人瓜InZ、50一100人永mZ和小于50人瓜mZ,并进行分类[1],可以了解到区域内的人口密集中心。一是在区域南部和西南部的铜川市和咸阳市境内,及延安市南部的部分县市,多数县市的人口密度在第一等级,其余的县市也处于第二、三密度等级范围内。这一区域的地貌类型主要以破碎源黄土台源和黄土瓢瓢瓢图3.2陕北地区人口密度区划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源地貌为主,可见黄土源地貌是人口分布的密集区。但是,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黄土源地貌逐年减少
本文编号:2917549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陕北地区范围图
3.2.2城镇空间分布与地貌类型的祸合关系在陕北地区,城镇的分布与地貌形态特征呈现出相当明显的藕合关系(见图3.1)。从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来看,地貌类型、特征及组合对于人居环境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形成的人居点主要分布在沟壑小流域的阶地和泉边,新石器时代源、坡、沟、川已经分布有许多固定的村落。从夏代至明清时期,人口规模和分布具有不稳定性。明清以后,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区域城镇空间得以稳定发展。由于人口是城镇的重要组成要素,所以人口的迁移,往往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而使土地利用的方式有所改变
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根据人口密度区划图可以看出,区域人口的分布呈现出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规律(见图3.2)。图中按照1985年各地的人口密度,将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即150人加mZ、100一150人瓜InZ、50一100人永mZ和小于50人瓜mZ,并进行分类[1],可以了解到区域内的人口密集中心。一是在区域南部和西南部的铜川市和咸阳市境内,及延安市南部的部分县市,多数县市的人口密度在第一等级,其余的县市也处于第二、三密度等级范围内。这一区域的地貌类型主要以破碎源黄土台源和黄土瓢瓢瓢图3.2陕北地区人口密度区划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源地貌为主,可见黄土源地貌是人口分布的密集区。但是,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黄土源地貌逐年减少
本文编号:2917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917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