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添加对森林土壤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及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07 08:43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针叶林杉木人工林和两种阔叶林浙江桂和罗桴栲林进行野外模拟氮(N)沉降实验,研究不同氮添加水平(低氮,LN:30kg·hm-2·yr-4,高氮,HN:100kg·hm-2·hm.2.y-1)及凋落物处理(去除,保留)对土壤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及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影响,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氮添加3个月后,N沉降显著降低3个林分土壤单宁含量(除杉木HN外),凋落物显著增加各林分土壤多酚和单宁含量,降低其可溶性糖含量,且促使LN显著增加各林分可溶性糖、降低各林分多酚含量和HN显著增加各林分土壤单宁含量;N沉降对各林分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凋落物促使HN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罗浮栲林游离氨基酸含量;N沉降和凋落物对各林分土壤SON影响均不显著,杉木人工林SON含量显著低于浙江桂林和罗桴栲林。(2)氮添加3天后,N沉降对各林分土壤中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凋落物促使LN显著降低各林分土壤单宁含量,促使HN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和浙江桂林的土壤单宁含量;N沉降和凋落物各林分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均不显著;N沉降和凋落物对各林分S...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氮沉降研究进展
2.2 土壤SON研究进展
2.3 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3 本研究侧重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2 化学分析
1.3.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章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1 氮添加3月后森林土壤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含量
2.1.1 可溶性糖
2.1.2 多酚
2.1.3 单宁
2.2 氮添加3月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的影响
2.2.1 可溶性糖
2.2.2 多酚
2.2.3 单宁
2.3 氮添加3天后森林土壤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含量
2.3.1 可溶性糖
2.3.2 多酚
2.3.3 单宁
2.4 氮添加3天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的影响
2.4.1 可溶性糖
2.4.2 多酚
2.4.3 单宁
2.5 不同土壤层次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含量
2.5.1 可溶性糖
2.5.2 多酚
2.5.3 单宁
2.6 讨论
第三章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1 氮添加3月后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
3.2 氮添加3月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氮添加3天后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
3.4 氮添加3天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土壤层次游离氨基酸含量
3.6 讨论
第四章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4.1 氮添加3月后土壤SON含量
4.2 氮添加3月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4.3 氮添加3天后土壤SON含量
4.4 氮添加3天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4.5 不同土壤层次土壤SON含量
4.6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中酚类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1.2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1.3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沉降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吴家兵,井艳丽,关德新,杨宏,袁凤辉,孙金伟. 世界林业研究. 2012(02)
[2]甘草根及根状茎中甘草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研究[J]. 姜晓莉,王保民,李刚,杨粉团,陈喜凤. 中药材. 2011(09)
[3]模拟氮沉降对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效氮形态和含量的影响*[J]. 陈立新,段文标.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8)
[4]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季节动态变化[J]. 鞠敏睿,郝敬梅,崔晓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9)
[5]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J]. 张彪,高人,杨玉盛,杨智杰,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7)
[6]长白山原始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J]. 胡艳玲,韩士杰,李雪峰,赵玉涛,李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05)
[7]阔叶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对比[J]. 郝敬梅,崔晓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08)
[8]中国东北林区森林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氮(英文)[J]. 宋立臣,郝敬梅,崔晓阳.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8(01)
[9]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J]. 袁颖红,樊后保,王强,裘秀群,陈秋凤,李燕燕,黄玉梓,廖迎春.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04)
[10]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及特性[J]. 杨绒,严德翼,周建斌,汪文霞,马勤安. 生态学报. 2007(04)
硕士论文
[1]施肥处理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与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D]. 于爱水.江西农业大学 2011
[2]兴安落叶松几种代谢产物动态变化的研究[D]. 李雪莹.东北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1980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氮沉降研究进展
2.2 土壤SON研究进展
2.3 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3 本研究侧重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实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3.2 化学分析
1.3.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章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1 氮添加3月后森林土壤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含量
2.1.1 可溶性糖
2.1.2 多酚
2.1.3 单宁
2.2 氮添加3月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的影响
2.2.1 可溶性糖
2.2.2 多酚
2.2.3 单宁
2.3 氮添加3天后森林土壤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含量
2.3.1 可溶性糖
2.3.2 多酚
2.3.3 单宁
2.4 氮添加3天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的影响
2.4.1 可溶性糖
2.4.2 多酚
2.4.3 单宁
2.5 不同土壤层次可溶性糖、多酚和单宁含量
2.5.1 可溶性糖
2.5.2 多酚
2.5.3 单宁
2.6 讨论
第三章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1 氮添加3月后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
3.2 氮添加3月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氮添加3天后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
3.4 氮添加3天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土壤层次游离氨基酸含量
3.6 讨论
第四章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4.1 氮添加3月后土壤SON含量
4.2 氮添加3月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4.3 氮添加3天后土壤SON含量
4.4 氮添加3天后凋落物处理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4.5 不同土壤层次土壤SON含量
4.6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中酚类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1.2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1.3 氮添加对森林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沉降对森林碳汇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吴家兵,井艳丽,关德新,杨宏,袁凤辉,孙金伟. 世界林业研究. 2012(02)
[2]甘草根及根状茎中甘草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研究[J]. 姜晓莉,王保民,李刚,杨粉团,陈喜凤. 中药材. 2011(09)
[3]模拟氮沉降对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效氮形态和含量的影响*[J]. 陈立新,段文标.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8)
[4]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季节动态变化[J]. 鞠敏睿,郝敬梅,崔晓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9)
[5]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J]. 张彪,高人,杨玉盛,杨智杰,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7)
[6]长白山原始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J]. 胡艳玲,韩士杰,李雪峰,赵玉涛,李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05)
[7]阔叶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对比[J]. 郝敬梅,崔晓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08)
[8]中国东北林区森林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氮(英文)[J]. 宋立臣,郝敬梅,崔晓阳.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8(01)
[9]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J]. 袁颖红,樊后保,王强,裘秀群,陈秋凤,李燕燕,黄玉梓,廖迎春.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04)
[10]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及特性[J]. 杨绒,严德翼,周建斌,汪文霞,马勤安. 生态学报. 2007(04)
硕士论文
[1]施肥处理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与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D]. 于爱水.江西农业大学 2011
[2]兴安落叶松几种代谢产物动态变化的研究[D]. 李雪莹.东北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1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02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