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苔生物炭对滨海盐碱土Na + 的吸附迁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0 16:09
为了解决滨海土壤盐碱度高导致的景观萧条问题,利用限氧热解技术制备浒苔生物炭及利用H3PO4改性浒苔生物炭,研究生物炭在盐碱土浸提液、非盐碱土和盐碱土中对Na+的吸附迁移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对Na+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10%H3PO4(v/v)改性的生物炭(A2)对Na+的吸附率最大,吸附容量最大为10.03 mg/g,是原始生物炭的2倍。添加5%(w/w)A2可使盐碱土的pH值由7.90~7.98降低至7.21~7.29。生物炭的添加减少了盐分随水分的上移,在植物根区形成相对的低Na+、低pH区,有利于缓解盐碱对植物的胁迫。H3PO4改性后的生物炭增加了比表面积、羧基和羟基等含氧官能团,同时,H+取代了与-COO-结合的大量金属阳离子,然后被盐碱土的碱性成分消耗,空出的位点又与Na+结合,降...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9(S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盐碱土浸提液吸附试验
1.2.2 阳离子竞争吸附试验
1.2.3 非盐碱土淋滤试验
1.2.4 盐碱土降水蒸发试验
1.2.5 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试验
1.3 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炭对浸提液中Na+的吸附效果研究
2.2 生物炭对浸提液中阳离子竞争吸附的研究
2.3 生物炭在非盐碱土中对Na+的吸附效果研究
2.4 生物炭对盐碱土中Na+迁移的影响
2.5 生物炭对Na+的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绿潮暴发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研究[J]. 于洋,孟娜,王建勇,王尽文,刘迎迎,王珍珍.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03)
[2]北方滨海地区乡土野生盐碱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J]. 季洪亮,刘红丽,路艳.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04)
[3]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固定作用[J]. 王向前,胡学玉,陈窈君,刘扬. 环境工程. 2016(12)
[4]滨海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土壤改良研究[J]. 李素艳,翟鹏辉,孙向阳,张涛,张冬华,王琳琳,张薇.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4(06)
硕士论文
[1]外源有机碳对盐渍化土壤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D]. 岳小红.兰州大学 2018
[2]硫酸改性生物炭吸附废水中氨氮特性研究[D]. 左昊.清华大学 2017
[3]柚皮基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王亚.江苏大学 2017
[4]钠离子特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于钨酸铵溶液深度除钠的研究[D]. 杨茂峰.中南大学 2013
[5]盐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及其适应性研究[D]. 武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本文编号:3043006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9(S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盐碱土浸提液吸附试验
1.2.2 阳离子竞争吸附试验
1.2.3 非盐碱土淋滤试验
1.2.4 盐碱土降水蒸发试验
1.2.5 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试验
1.3 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炭对浸提液中Na+的吸附效果研究
2.2 生物炭对浸提液中阳离子竞争吸附的研究
2.3 生物炭在非盐碱土中对Na+的吸附效果研究
2.4 生物炭对盐碱土中Na+迁移的影响
2.5 生物炭对Na+的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绿潮暴发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研究[J]. 于洋,孟娜,王建勇,王尽文,刘迎迎,王珍珍.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03)
[2]北方滨海地区乡土野生盐碱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J]. 季洪亮,刘红丽,路艳.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04)
[3]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固定作用[J]. 王向前,胡学玉,陈窈君,刘扬. 环境工程. 2016(12)
[4]滨海土壤盐渍化特征及土壤改良研究[J]. 李素艳,翟鹏辉,孙向阳,张涛,张冬华,王琳琳,张薇.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4(06)
硕士论文
[1]外源有机碳对盐渍化土壤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D]. 岳小红.兰州大学 2018
[2]硫酸改性生物炭吸附废水中氨氮特性研究[D]. 左昊.清华大学 2017
[3]柚皮基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王亚.江苏大学 2017
[4]钠离子特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于钨酸铵溶液深度除钠的研究[D]. 杨茂峰.中南大学 2013
[5]盐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及其适应性研究[D]. 武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本文编号:3043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04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