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
发布时间:2021-03-07 18:10
[目的]分析微观尺度上的地貌分类指标,为甘肃省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农业规划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甘肃省DEM数据,通过窗口递增分析、均值变点分析、叠加分析、水系盒维数检验等方法,得到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试验的最佳分析窗口以及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结果。[结果](1)利用均值变点分析得到甘肃省DEM分类试验的最佳分析窗口为29×29。(2)根据分类指标体系,结合地表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地形位置指数(TPI)因子将甘肃省地貌形态分为13类。[结论]提取研究区内5个小流域对得到的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结果进行了检验,分类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构建的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的分类指标体系实现了甘肃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试验。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19,39(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地形起伏度
2.2.2 均值变点分析法
2.2.3 地表切割度
2.2.4 TPI指数
2.2.5 分类指标体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分析
3.2 结果检验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DEM数据的祁县地形起伏度分析[J]. 杨晓,黎武,冉红,贺春明,徐珍,蒋婷. 南方农业. 2016(22)
[2]基于DEM的湖南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J]. 胡最,聂阳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06)
[3]基于SRTM DEM与变点分析法的云南省富宁县地貌形态研究[J]. 丁贤法.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11)
[4]基于DEM数据的地貌分类研究——以西秦岭为例[J]. 常直杨,王建,白世彪,梁中. 中国水土保持. 2014(04)
[5]多尺度数字地貌等级分类方法[J]. 程维明,周成虎.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1)
[6]基于DEM的地形单元多样性指数及其算法[J]. 田瑞云,王玉宽,傅斌,刘援.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1)
[7]基于DEM的河网水系分形特征研究——以常德市桃源县为例[J]. 蒋甜,陈端吕.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2)
[8]分形在GIS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意义[J]. 吴国平. 科技广场. 2011(09)
[9]青藏高原地貌形态总体特征的GIS识别分析[J]. 曹伟超,陶和平,孔博,刘斌涛,孙玉莲.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4)
[10]分形地形复杂度研究[J]. 朱绍攀,张书毕. 地理空间信息. 2011(03)
硕士论文
[1]基于SRTM-DEM的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分析[D]. 韩海辉.兰州大学 2009
[2]基于遥感和DEM数据的柬埔寨洞里萨湖地区数字地貌制图研究[D]. 姜玲.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69572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19,39(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地形起伏度
2.2.2 均值变点分析法
2.2.3 地表切割度
2.2.4 TPI指数
2.2.5 分类指标体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分析
3.2 结果检验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DEM数据的祁县地形起伏度分析[J]. 杨晓,黎武,冉红,贺春明,徐珍,蒋婷. 南方农业. 2016(22)
[2]基于DEM的湖南省地貌形态特征分类[J]. 胡最,聂阳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06)
[3]基于SRTM DEM与变点分析法的云南省富宁县地貌形态研究[J]. 丁贤法.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11)
[4]基于DEM数据的地貌分类研究——以西秦岭为例[J]. 常直杨,王建,白世彪,梁中. 中国水土保持. 2014(04)
[5]多尺度数字地貌等级分类方法[J]. 程维明,周成虎.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1)
[6]基于DEM的地形单元多样性指数及其算法[J]. 田瑞云,王玉宽,傅斌,刘援.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1)
[7]基于DEM的河网水系分形特征研究——以常德市桃源县为例[J]. 蒋甜,陈端吕.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2)
[8]分形在GIS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意义[J]. 吴国平. 科技广场. 2011(09)
[9]青藏高原地貌形态总体特征的GIS识别分析[J]. 曹伟超,陶和平,孔博,刘斌涛,孙玉莲.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4)
[10]分形地形复杂度研究[J]. 朱绍攀,张书毕. 地理空间信息. 2011(03)
硕士论文
[1]基于SRTM-DEM的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分析[D]. 韩海辉.兰州大学 2009
[2]基于遥感和DEM数据的柬埔寨洞里萨湖地区数字地貌制图研究[D]. 姜玲.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69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06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