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03 22:02
为研究渝西废弃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四种林地类型,设置标准样地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绿阔叶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楠竹林和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总孔隙度显著低于楠竹林和灌木林;四种林分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为2.53~2.61,表现为楠竹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土壤分形维数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与0.001~0.005 mm、<0.001 mm土壤颗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0.25~1.00 mm粒径土壤颗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废弃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性质存在不可忽略的影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植被的成活情况,还要考虑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文章来源】:南方农业. 2019,13(07)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性质
3.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机械组成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乌素沙地油蒿植冠下土壤粒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张军红,侯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1)
[2]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防护、恢复措施[J]. 张婉洁. 环境与发展. 2017(05)
[3]煤矿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进展[J]. 王军,李红涛,郭义强,王平安. 地球科学进展. 2016(02)
[4]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模式试验[J]. 宋祥兰,王兰英,邝先松,刘作梅,胡小康,李小青,刘晓红,丁菲,郭圣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06)
[5]植株生长形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J]. 柯顺魁,占锦川,朱轶峰,王海山,王旭,吴贇.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4(04)
[6]不同模式地埂植物篱对土壤颗粒组成特征参数的影响[J]. 黄欢,何丙辉,鲍玉海,韦杰,郭晓朦.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6)
[7]兰坪铅锌矿区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的研究[J]. 齐丹卉,刘文胜,李世友,朱明远,苏焕珍. 西北植物学报. 2013(11)
[8]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科动向[J]. 茶娜,邬建国,于润冰. 生态学报. 2013(09)
[9]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J]. 杨金燕,杨锴,田丽燕,黄仁豪.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S2)
[10]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J]. 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胡续礼,Heathman G C. 林业科学. 2011(08)
本文编号:3117164
【文章来源】:南方农业. 2019,13(07)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性质
3.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机械组成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乌素沙地油蒿植冠下土壤粒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张军红,侯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1)
[2]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防护、恢复措施[J]. 张婉洁. 环境与发展. 2017(05)
[3]煤矿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进展[J]. 王军,李红涛,郭义强,王平安. 地球科学进展. 2016(02)
[4]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模式试验[J]. 宋祥兰,王兰英,邝先松,刘作梅,胡小康,李小青,刘晓红,丁菲,郭圣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06)
[5]植株生长形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J]. 柯顺魁,占锦川,朱轶峰,王海山,王旭,吴贇.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4(04)
[6]不同模式地埂植物篱对土壤颗粒组成特征参数的影响[J]. 黄欢,何丙辉,鲍玉海,韦杰,郭晓朦.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6)
[7]兰坪铅锌矿区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的研究[J]. 齐丹卉,刘文胜,李世友,朱明远,苏焕珍. 西北植物学报. 2013(11)
[8]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科动向[J]. 茶娜,邬建国,于润冰. 生态学报. 2013(09)
[9]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J]. 杨金燕,杨锴,田丽燕,黄仁豪.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S2)
[10]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J]. 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胡续礼,Heathman G C. 林业科学. 2011(08)
本文编号:3117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11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