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横沙通道近岸冲刷地貌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1-04-15 06:07
近岸河床的剧烈冲刷是引起岸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SeaBat 7125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口近岸冲刷最为剧烈的横沙通道北口冲刷坑地貌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双频ADCP采集区域水流数据,结合历史海图资料,研究该冲刷坑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冲刷坑呈椭圆形,长约430 m,宽约150 m,最深处距床面约38 m;1984-2017年期间,冲刷坑附近河床经历了冲—淤—冲的演变模式,整体呈冲刷状态,净冲刷量3.45×107m3,平均冲深4.68 m;2005年后冲刷坑快速发育,且持续向南延伸。这主要是因为长兴北沿圈围工程的建设减小该处弯道曲率半径,导致了侵蚀加剧。其次,青草沙水库的建设使得北港上中段深泓线发生偏移,横沙通道北口水动力增强,这也是快速冲刷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横沙东滩围垦、横沙通道两侧圈围工程及港口码头的建设也一定程度加剧了冲刷之势。由此可见,人类涉水工程活动是引起该处大型冲刷坑快速发育的主要驱动因素。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19,74(07)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冲刷坑几何特征与演变
3.1.1 冲刷坑几何特征
3.1.2 近期冲刷坑演变过程
3.2 冲刷坑及附近河床冲淤演变特征
4 讨论
4.1 近期冲刷坑形成机制
4.2 其他河口工程的影响
4.3 冲刷地貌演变趋势与风险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水下地形演变的人为驱动效应[J]. 郑树伟,程和琴,石盛玉,徐韦,周权平,姜月华,周丰年,曹民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5)
[2]近60年来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及其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Ⅰ.河势变化[J]. 朱建荣,鲍道阳. 海洋学报. 2016(12)
[3]长江河口主槽地貌形态观测与分析[J]. 吴帅虎,程和琴,胥毅军,李九发,郑树伟,徐韦,陆雪骏. 海洋工程. 2016(06)
[4]强潮流作用下桥墩不对称“双肾型”冲刷地貌特征与机理[J]. 陆雪骏,程和琴,周权平,姜月华,郭兴杰,郑树伟,吴帅虎. 海洋学报. 2016(09)
[5]链珠状沙波的发现及意义[J]. 郑树伟,程和琴,吴帅虎,刘高伟,陆雪骏,徐文晓.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1)
[6]长江口水下地形演变对三峡水库蓄水的响应[J]. 黎兵,严学新,何中发,陈勇,张金华. 科学通报. 2015(18)
[7]长江口横沙通道演变对北槽深水航道上段回淤的影响[J]. 郭兴杰,程和琴,计娜,胡浩. 泥沙研究. 2015(03)
[8]近期长江河口冲淤演变过程研究[J]. 张晓鹤,李九发,朱文武,程和琴. 海洋学报. 2015(03)
[9]近30年来长江口岸滩沉积物与地貌演变特征[J]. 计娜,程和琴,杨忠勇,胡浩,陈祖军. 地理学报. 2013(07)
[10]数值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段淤积的原因[J]. 陈维,顾杰,秦欣,马丹青,王晓莉.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2(02)
硕士论文
[1]近期长江河口典型河槽动力沉积地貌过程[D]. 刘高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38793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19,74(07)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冲刷坑几何特征与演变
3.1.1 冲刷坑几何特征
3.1.2 近期冲刷坑演变过程
3.2 冲刷坑及附近河床冲淤演变特征
4 讨论
4.1 近期冲刷坑形成机制
4.2 其他河口工程的影响
4.3 冲刷地貌演变趋势与风险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水下地形演变的人为驱动效应[J]. 郑树伟,程和琴,石盛玉,徐韦,周权平,姜月华,周丰年,曹民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5)
[2]近60年来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及其对水动力和盐水入侵的影响Ⅰ.河势变化[J]. 朱建荣,鲍道阳. 海洋学报. 2016(12)
[3]长江河口主槽地貌形态观测与分析[J]. 吴帅虎,程和琴,胥毅军,李九发,郑树伟,徐韦,陆雪骏. 海洋工程. 2016(06)
[4]强潮流作用下桥墩不对称“双肾型”冲刷地貌特征与机理[J]. 陆雪骏,程和琴,周权平,姜月华,郭兴杰,郑树伟,吴帅虎. 海洋学报. 2016(09)
[5]链珠状沙波的发现及意义[J]. 郑树伟,程和琴,吴帅虎,刘高伟,陆雪骏,徐文晓.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1)
[6]长江口水下地形演变对三峡水库蓄水的响应[J]. 黎兵,严学新,何中发,陈勇,张金华. 科学通报. 2015(18)
[7]长江口横沙通道演变对北槽深水航道上段回淤的影响[J]. 郭兴杰,程和琴,计娜,胡浩. 泥沙研究. 2015(03)
[8]近期长江河口冲淤演变过程研究[J]. 张晓鹤,李九发,朱文武,程和琴. 海洋学报. 2015(03)
[9]近30年来长江口岸滩沉积物与地貌演变特征[J]. 计娜,程和琴,杨忠勇,胡浩,陈祖军. 地理学报. 2013(07)
[10]数值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上段淤积的原因[J]. 陈维,顾杰,秦欣,马丹青,王晓莉.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2(02)
硕士论文
[1]近期长江河口典型河槽动力沉积地貌过程[D]. 刘高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38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138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