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貌筛分与复原——李四光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1-04-25 07:33
李四光的学术体系博大精深,科学思路独树一帜,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十分值得传承和创新。其亮点之一就是构造筛分。构造筛分指的是把各不同时期形成的构造从复合构造中按先后顺序分离出来。该思路在复杂构造区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构造筛分的思想在地貌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貌学是一门四维科学,它不仅要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去研究地貌的点、线、面、体等四要素,而且还要从时间的角度,研究地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文以地貌学时间维作主线,以华南沿海地区宏观地貌(水系、夷平面、晚中生代花岗岩穹窿山、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晚第四纪盆地等)为例,通过对新老嵌合的复合地貌以及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的筛分,恢复不同阶段地形原貌并发展历史,探讨地貌发展规律、机理和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尽管华南沿海地貌类型繁多,新老嵌合,成因复杂,但却显示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图像,显示了筛分思路在地貌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文章最后讨论地貌学时间维研究以及科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等哲学问题,指出,纪念李四光,更重要的是传承他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的精髓,而不拘泥于个别问题,从而促进在中国学者原始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迈进。
【文章来源】:地质力学学报. 2019,25(05)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地貌历史的研究
1.1 新老地貌的筛分
1.2 内、外力营力的筛分
2 地貌的复原及成因研究
3 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i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ge and tectonic-geomorphic implications[J]. Hongbo Zheng.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5(04)
[2]南雄盆地红层岩石地层划分[J]. 张显球,张喜满,侯明才,李罡,黎汉明. 地层学杂志. 2013(04)
[3]广东南雄断裂带Ar-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李出安,邹和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4]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博罗-龙川段)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J]. 邹和平,彭樊源,苏章歆,陈诗艾,王越,梁致荣. 华南地震. 2010(S1)
[5]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力学[J]. 赵文津. 地球学报. 2009(06)
[6]广东河源盆地红层研究现状[J]. 张显球,凌秋贤,林建南. 地层学杂志. 2005(S1)
[7]中国东南沿海中-新生代玄武岩微量元素和Nd-Sr-Pb同位素研究[J]. 谢昕,徐夕生,邹海波,邢光福. 岩石学报. 2001(04)
[8]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次事实与故事相结合的讨论[J]. 刘东生,孙继敏,吴文祥. 第四纪研究. 2001(03)
[9]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J]. 邹和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01)
[10]论构造筛分[J]. 丘元禧. 地质力学学报. 2000(01)
本文编号:3158987
【文章来源】:地质力学学报. 2019,25(05)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地貌历史的研究
1.1 新老地貌的筛分
1.2 内、外力营力的筛分
2 地貌的复原及成因研究
3 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i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ge and tectonic-geomorphic implications[J]. Hongbo Zheng.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5(04)
[2]南雄盆地红层岩石地层划分[J]. 张显球,张喜满,侯明才,李罡,黎汉明. 地层学杂志. 2013(04)
[3]广东南雄断裂带Ar-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李出安,邹和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4]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博罗-龙川段)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J]. 邹和平,彭樊源,苏章歆,陈诗艾,王越,梁致荣. 华南地震. 2010(S1)
[5]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力学[J]. 赵文津. 地球学报. 2009(06)
[6]广东河源盆地红层研究现状[J]. 张显球,凌秋贤,林建南. 地层学杂志. 2005(S1)
[7]中国东南沿海中-新生代玄武岩微量元素和Nd-Sr-Pb同位素研究[J]. 谢昕,徐夕生,邹海波,邢光福. 岩石学报. 2001(04)
[8]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次事实与故事相结合的讨论[J]. 刘东生,孙继敏,吴文祥. 第四纪研究. 2001(03)
[9]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J]. 邹和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01)
[10]论构造筛分[J]. 丘元禧. 地质力学学报. 2000(01)
本文编号:3158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158987.html